为给社会资本办医注入新活力,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的系列措施,但社会办医远未形成与公立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格局,高端人才匮乏、医保报销受限、用地规划难批等问题,成为社会办医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
“莆田系”至少割据半壁“江山”
从凭借赤脚医生药方,在电线杆上张贴小广告的“游医”,到经过资金积累承包公立医院的专科,再到家族抱团从专科门诊向专科医院快速发展,“莆田系”经营模式的迅速复制,不得不令人惊叹。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民营医院占医院总量的45%,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莆田系”民营医院的数量约占民营医院总量的八成。尽管曾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莆田系”所占市场份额已没有如此之高的比例,但无人对“莆田系”至少割据了民营医院市场的半壁“江山”有异议。
“当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后,一个个小诊所摇身变成大医院。虽然医院门脸越来越豪华,但办医者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变,即一心想着‘赚快钱’。因为‘莆田系’选择医疗行业纯属机缘巧合,他们只是把办医院当成了一门‘生意’,并非出于治病救人的理想。这样的‘基因缺陷’,是其野蛮生长的根源。”这段出自媒体的评论,再次擦亮了“莆田系”身上背负的不光彩标签。
难立信需要先还历史“欠账”
从国家到地方,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不断出台细化,但“民营”二字带给社会资本办医的这种负形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没病当有病治,小病当大病治,到处打广告,‘莆田系’营销民营医院的手段,以盈利为目的,透支了公众的信任。”在济南华圣医院院长王现军看来,“莆田系”民营医疗行业圈里,以詹、陈、林、黄四大家族影响较大,曾经“莆田系”快速复制式的扩张,就像开超市、连锁店。“说到底就是‘医疗超市’。”为了尽快敛钱站稳脚跟,招来具有营销能力的医生,使医疗水平得不到保障。
“多年发展下来,公众对民营医院普遍持怀疑态度,这是历史的‘欠账’。”王现军认为,与医疗服务价格相比,患者其实更在意于医院的口碑。在患者心目中,民营医院虽然不能和“坑蒙拐骗”画等号,但是民营医院多是治疗“疑难杂症”的“专科”医院,往往是患者在公立医院看不到治疗希望了,再去民营医院寻找“偏方”。
“患者信不过民营医院,民营医院就没有好的口碑。这里不仅是信任的问题,还有民营医院自身医疗水平的问题。”王现军认为,只有回归医疗本质,为患者解决病痛,才能换来口碑相传。
“到公立医院看病,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老师是权威,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到民营医院看病,则会找到一些上帝的感觉,我花了钱就必须收到我满意的效果。”从业多年的于女士认为,患者在面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时,自身的定位有所不同。认为民营医院的利润建立在患者病痛基础之上,患者对民营医院信任程度远比公立医院小得多,许多原本属于正常死亡的患者,在民营医院就成了医疗事故,其结果导致民营医院不愿收治危重病人,信任机制也随之受到极大威胁。
求存活四处“挖角”不是秘密
好的医生都被大医院垄断,没有口碑良好的医生,医院如何赢得公信?去公立医院“挖”人才成为民营医院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
济南阳光女子医院院长黄伟峰的体会是,即使能有更高的收入,公立医疗体系的人才仍然不愿意跳出体制。因为公立医院可以给医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如科研、临床平台,公立医院荣誉光环及体制内上升的通道。导致民营医院“挖”人越来越难“挖”,甚至出现民营医院之间互相“挖”的现象。
确实,目前大多数民营医院在人才机制上,除了薪水有一定诱惑力之外,还没有几张打得出手的牌。单单考虑职称晋升的阻碍,中青年医生很少有人愿意到民营医院发展。久而久之,从本地或外地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挂职和“走穴”的医生多了起来,但这种暂时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的现状。
民营医院若想和公立医院真正形成竞争,就要在医疗资源上具备竞争力,首先看的是有没有好医生。记者了解到,在大部分民营医院中,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多是从公立医院退下来的,他们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只要加快推进规范的医师多点执业,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与民营医院的热切期盼不同,公立医院对此抱有诸多犹豫。谁来监管多点执业的责任?多点执业后能否保障本院医疗质量?因此,多点执业目前所能实现的,是医生不用再偷偷摸摸“走穴”了。
要平等政策破题要看“落实”
从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门槛,到将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再到非公立医疗机构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这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远远没有听起来那么美。
2010年1月26日,原省卫生厅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意见》,在新农合医疗定点、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设置、医院评审、职称评审等方面,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接受同样标准、同等条件、同样监管。这在当时,被称作对民营医院的一场及时雨。
然而4年多过去了,虽然国家在相关宏观政策层面上,已经确立了民营医院的合法乃至与公立医院平等的地位,但在实际执行层面上,却有两套标准。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王培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现在绝大部分民营医院都没有成为社保的定点单位,随着全民社保、医保政策的日益完善,社保覆盖范围越来越大,一个医院是否成为社保定点单位,关系到它的生死存亡。而有时候,医保也是患者判断医院实力的一项指标。
民营医院的消费只占医院总体消费的3%至5%的现状,则说明民营医院弱势地位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出台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的措施当然是好事,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办医远未形成与公立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格局,高端人才匮乏、医保报销受限、用地规划难批等问题,成为社会办医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王现军认为,许多民营医院不能成为医保定点医院,在税收、土地政策、资金贷款等方面,民营医院也与公立医院有很大的差别。
“落实到位的才是好政策,倘若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是雾里看花。归根到底,靠政策破题要看关键是何时执行,怎么执行。”王现军如是说。
何处去重新定位才能走向“春天里”
2013年4月26日,济南医院协会民营医疗机构工作委员会成立,在规范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行为,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维权自律的同时,力求繁荣和发展我市民营医疗卫生事业,统筹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截至2014年6月的数据显示,济南设置民营医院116家。这其中,不乏经营亏损面临关门者。
2012年,山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20%左右。尽管各界对社会办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政府在政策上如何提供方便也从没停止探讨,但投资者付诸于社会资本办医的动力远没外界期待的高。
曾有分析指出,民营医院应该关注医疗服务行业的差异化投资,尽力去占领和延伸到公立医院无法企及之处,致力于高端医疗、专科医院、医疗服务上下游产业链等三个方面。
今年7月,圣玛丽亚妇产医院正式在济南开诊,主打山东高端妇产医疗服务领域。高端和特色医疗,正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无法做到的。
王现军则认为,这是民营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他认为,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莆田系”在全国快速扩张,并在站稳脚跟后,开始重新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早些年的营销手段已经不管用了,他们也在思考如何在众多的公立医院中找到自己拥有绝对竞争力的立足点。围绕高端、发展专科、提供特色服务,如养老、康复等,是民营医院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