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民营医院:招人不易留人更难
加入日期:2014/8/29 16:54:25  查看人数: 1282   作者:admin

“现在深圳民营医疗的大环境比10多年前要好,但是小环境比如公立医院的优势、人才引进等方面没有以前好,这些不利的小环境阻碍了民营医疗的发展。”深圳华侨医院投资人、医院董事长廖志仁对记者说,在累计投资了4亿多元、辛苦运营14年后,深圳华侨医院终于在今年3月升级为三级医院。
  深圳华侨医院是深圳首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手外科的民营医院,其学科发展离不开医院就诊人口结构的优势。然而,在深圳产业结构转移和关内外一体化之后,医院就诊患者主体从原来的工厂外来劳务工转变为城市居民,在医院医疗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已经发生改变的就诊人群的医疗需求,是这所三级医院正面临的问题。
  临床重点专科 跻身全国6强
  位于龙岗平湖街道的深圳华侨医院原名“深圳深联医院”,2000年按照二级医院的标准建成开业。2009年底,医院与暨南大学合作共建挂牌成为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2010年5月,医院经批准更名为“深圳华侨医院”。2014年3月,深圳市卫计委同意核定深圳华侨医院为三级综合医院,这也是深圳第5家民营三级医院。
  “这14年的发展很漫长,经历了风风雨雨很不容易。”谈起医院的发展,廖志仁很感慨。深圳是国内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民营医疗的发展也比较迅速。截至2013年底,深圳民营医疗机构有2155家,其中医院73家,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居全国前列。然而,在廖志仁看来,深圳民营医疗的发展相比其他城市更为艰难,“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多,深圳公立医院太强,这样给民营医疗发展的空间就少,民营医疗要生存就很难。”
  深圳华侨医院定位为综合性医院,主要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而在基本医疗服务市场,民营医院显然是无法与公立医院竞争的。“与公立医院竞争的优势是,民营医院更有市场触觉。”廖志仁说,民营医院能根据周边市场的需求提供服务。
  该院地处的平湖街道,工厂、企业林立,达到1000多家。于是,医院的发展也融入到当地的市场氛围和经济建设中,深圳华侨医院与企业、工厂签订医疗服务合约,医务人员进工厂给工人免费讲医疗急救的健康知识,给工人体检。同时,跟企业和工厂以订立合约记账的方式,解决工厂工人及时就医的问题。“工厂经常会有一些工伤的患者送到医院来,但有的时候送来时相关领导不在工厂,工伤医疗费用不能及时支付,患者就不能顺利就诊。”廖志仁说,后来医院通过与平湖商会合作,与工厂签订了合约记账的方式,一个月结算医疗费用,可以让工伤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更重要的是,这种因地制宜推出服务的做法和思路,也为医院赢得了病人,打开了市场。
  由于平湖街道是工业重镇,因为工业企业多,手外伤患者也多,而这也给医院专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廖志仁说,医院创建之初就接诊了不少手外伤患者,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当时一些重病人需要送往市中心的大医院救治,一方面路途遥远,另一方面市中心医院的床位紧张,有些病人送去了也没有床位,住不了院。在捕捉到市场需求的信息后,医院决定大力发展手外科。
  2003年,深圳华侨手外科独立建科,专门收治手外伤病人。同时,医院也加大了对科室的投入力度和专科人才的引进,希望通过加强科室建设,把平湖的手外伤病人留在医院治疗,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高水平的治疗。终于,经过8年的发展,2011年9月,深圳华侨医院手外科被原国家卫生部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国家级6个手外科重点专科之一。
  难的不是缺钱 而是招人留人
  医疗行业的投资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投资,新建一个医院的投资规模大、回收期较长,不确定性大,很多人都不敢碰。廖志仁说,根据卫生经济学,在国内,一个二级医院的发展一般要8—10年才能看到希望,而一个三级医院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在华侨医院的发展上,他已经累计投入了4亿多元。幸运的是,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发展一直顺利,“由于医院不是一开始就是三级,而是从规模比较小的二级医院起步,在第二年,医院就实现了收支持平,在第三年、第四年逐渐扩大规模后,也逐渐开始盈利。”
  随着深圳华侨医院的升级,医院运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廖志仁介绍,目前医院床位数从原来的250张增加到800张,今年上半年每日的门诊量也增加了30%—50%,达到每日门诊2000人左右,成为平湖街道最大的医疗机构,而医院的运营成本相比同期也是成倍增加。
  不过,对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医院而言,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人。廖志仁透露,医院已经获得银行8.7亿元的售贷,这解决了医院未来发展的资金问题。但对于一个三级医院而言,要维持医院的运作至少要有1000名左右的医护人员,但目前医院只有600多人,“即使民营医院的人员配置要比公立医院少,人才的短缺仍是制约医院发展的最大阻碍。”廖志仁说,没有人才,医院的医疗技术、学科建设无法进一步提升。
  如何解决医院人才不足的难题呢?除了自己培养外,就是借用公立医院的“外脑”。2011年,深圳市卫计委提出,“实施三级公立医院结对帮扶街道医院、民营医院的计划,由三级医院负责为其培训专科建设人才,提供技术支持。选择2—3家有发展潜力的民营医院,指导开展创建‘二甲’或提升到三级医院的发展规模。”而深圳华侨医院很快将这一政策落实,2012年6月,深圳华侨医院与三甲公立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达成技术帮扶合作协议,由市第二医院派出医生到华侨医院多点执业,培养医生、提升医疗技术力量、完善科室建设等,帮助华侨医院创建三甲。目前,市第二人民医院已经派出40多位专家到华侨医院多点执业。“在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与大医院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迅速提高民营医院的技术。”廖志仁说,民营医院也希望借力合作积聚、培养一支属于医院自己的核心医疗队伍。
  在医院升级后,华侨医院还急需大量的医生,尤其是三级医院的优秀医生。但是在医院通过各种渠道打出招聘信息后,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几乎招不到三级医院的医生。“10年前,只要医院发布招聘医生的信息,都会接到不少人的求职简历,并且招到合适的人。如今,医院的招聘信息几乎无人问津了。”廖志仁感慨说,“医院招人比10年前更难了。”
  而让他更头疼的是,医院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又被公立医院“挖”走。最近,坑梓人民医院又要挖走该院妇产科一名优秀的医生。经过他的一番游说,终于把该医生留了下来。“经常是深圳哪个公立医院一扩建、新开业或者新开科室,民营医院的医生就会去,华侨医院就经常为平湖人民医院培养人才。”廖志仁说,深圳民营医院医生和公益医院医生的薪酬差不了多少,但是公立医院有红包等灰色收入,往往对民营医院的医生有很大的诱惑。
  就医结构改变 带来发展困惑
  2013年11月,深圳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三级医院的若干规定》,此规定对于深圳改扩建和新建的三级医院给予一系列的补贴以及用地、人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而深圳华侨医院在今年3月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后,也将成为首个享受社会办医新优惠的民营医院。不过,目前该政策尚未落实。
  创三甲是深圳华侨医院下一个目标。廖志仁希望将医院办成“百年老店”,切实为当地居民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在这种理念推动下,华侨医院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诊疗规范和医疗质量,赢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可。
  不过,现在令廖志仁困惑的是,医院就医人口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何满足新的就诊人群的医疗需求是医院正面临的问题。廖志仁告诉记者,在过去10多年里,医院70%—80%的患者是平湖街道工厂里的工人。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深圳产业转移,工厂减员以及关内外一体化、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平湖新建的住宅大楼越来越多,原关内居住人口外迁,医院就医人口的结构也发生改变,“就医主体已经由过去的工人变为城市白领和居民。”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也必须要跟随市场发生改变。
  对此,在专科建设上,医院扩大重点临床学科—手外科的外延,“把手外科发展到足外科、关节外科等。”廖志仁说。2013年11月,医院还成立了肿瘤综合治疗中心,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肿瘤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基地”。还加强医院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康复学科、妇产科等科室的建设,通过扩大医院病种治疗和学科建设的加强,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医疗水平。不过,医院能否像打造手外科一样再打造一个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目前我国社会资本办医的大环境非常好,各级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并纷纷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这也是深圳华侨医院发展的好时机。记者了解到,深圳华侨医院也抓住这个好时机,成立深圳侨爱医疗投资公司。近期,深圳首次挂牌出让龙华一块医疗用地让社会资本兴建三级医院,而深圳侨爱医疗投资公司也报名参与竞拍。同时,利用产业转型的机会,通过输出手外科医疗技术的方式,华侨医院还准备在河源、重庆等地,建2—3家专科医院,在社会办医的大好形势下发挥医院的优势,把华侨医院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