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社会办医大家谈:民营医院发展答好两道题
加入日期:2014/12/17 16:48:06  查看人数: 1103   作者:admin

自今年年初开始,编辑部陆续赴多地调研采访社会办医情况。从浙江省的温州康宁医院、金华眼科医院,到地处河北燕郊的京东誉美肾病医院,听到办院者们无一不强调 ,做医院切忌短视,“要做百年老院”.社会办医如何能做到不短视,如何能固守底线去“做百年老院”,让我们来听听浙江金华眼科医院院长吴坚韧的看法。


  问题1:怎么生存?


  2004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和金华眼科医院同时开业的还有几家民营医院。虽然起点相同,但是发展的切入点却不同。金华眼科医院选择从做慈善、赢口碑切入;另几家医院则选择铺天盖地做广告,这让他们在开业第一年就有了盈利。做到第5年的时候,我们医院总计亏损了1700多万元,而选择打广告的这些民营医院的盈利却开始萎缩。如今,做到第10个年头的时候,我们医院每年营业额以30%~50%的速度在递增,而同时期开业的医院有的早已关门。


  关键是取之有道


  其实,不管做什么,谁都不想亏,但关键是如何取之有道,尤其是民营医院,要想获得持久生命力,离不开百姓和政府的认可与支持。特别在第一阶段,最关键的是打基础,而打基础最要紧的是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也就是要有“市场”的概念。只有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才能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进而想方设法满足百姓需求,这与医疗的公益性并不矛盾。我认为,医院的一切营销活动都应是为了满足就医顾客的需求。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尽一切可能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和了解就医顾客需求的特点和规律,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满意的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医院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达到医患双赢。


  有意识避免雷同


  作为医院,由于提供的医疗服务具有特殊性,其品牌的建立无论在理念还是方法上,与其他产品或服务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而且不同的医院也有不同的特色。这就使得医院在塑造品牌的时候,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创建具有鲜明个性的品牌,有意识地避免雷同,做出特色。比如甲医院的优势是高精尖的医疗技术,乙医院的优势是民航式的服务,丙医院的优势是适应中等收入人群的价格,丁医院的优势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等。当医院的品牌被就医人群熟悉和认知的时候,他们就会被品牌所打动和吸引,在情感上产生认同,进而成为医院忠诚的就医顾客。就医顾客一旦对医院建立了忠诚,那么医院就能够保持医疗市场份额长期的稳定,减少未来市场的经营风险。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身为民营医院,要时刻想着为政府分忧,主动承担社会公共服务。结合眼科医院的专科特色,我们积极寻求做慈善的机会,而公益卫生服务就是很好的切入点。我们的体会是,如果一家医院慈善事业占其总业务的10%~15%,无论对其社会美誉度还是自身业务拓展来讲,都是有好处的。


  2004年医院启动了防盲治盲“慈善光明工程”,2007年,捐资3000万元在金华市慈善总会成立慈善光明基金,每年捐款150万元用于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行动。我们还把自己的做法和经验带到了新疆。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家参与援疆的民营医院,不仅累计投入自筹援疆资金,还连续派多名业务骨干前往温宿县工作,并先后派出眼科专家进行技术援助,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帮助温宿县医院建立了眼科科室,两名来医院进修回疆的医务人员成为新疆温宿县首批眼科医生,已经能在当地独立开展眼病诊疗工作。


  现在,慈善光明工程帮助贫困老人重见光明已经是我们医院的工作常态。下一步,我们在持续做慈善的同时,还将展开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工作,建立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尽早发现和预防青少年近视。同时,争取将新生儿视功能检查纳入新生儿健康筛查项目,让每个孩子从出生就建立屈光档案。


  做公益卫生服务,既树立了医院良好的品牌形象,又赢得了患者信任。现在金华甚至周边地区的眼病患者,一旦有需要,基本都会想到来金华眼科医院就诊。医院也走出了5年亏损1700多万的艰难,在年营业额稳步递增的同时,还跻身二级甲等医院,在质量建设上结结实实上了台阶。


  问题2:如何发展?


  对民营医院来讲,生存下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发展得更好才是需要真正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需要不断攀登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人才问题最核心,也是医院能不能发展好的最关键环节。


  必须建起人才梯队


  对人才所带来的能量,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都明了。但是,由于公立医院的天然优势,使得他们可能没有民营医院体悟的深刻。几年前,我们培养了多年的一名业务骨干,在公立医院的“诱惑”下,辞职了。他的离开,让有些业务骨干开始人心不稳,医院也因为少了台柱子,好一阵子都没有缓过劲来。现在情况虽已好转,但回想起来,依然痛心。而这也同时提醒着我们,人才必须多起来,梯队要建起来。


  破解恶性循环


  民营医院要发展好,需要破解以下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难题:首先,人员基本上是现用现招,没有详尽的招聘计划,重复性突出。招聘方法单一落后,有些仅有面试,而这很难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同时也缺乏合格的招聘人员,难以具备找到真正合适人才的眼光,结果往往是招聘成本高,成功率却较低。其次,目前相当数量民营医院的员工培训工作并不到位,把培训仅仅作为成本而非长远投资。有的民营医院根本不做培训,有的对培训资金难以控制和限制,有的对培训效益和价值不作评估,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另外,培训制度不健全,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第三,员工流动性过于频繁。大多奉行拿来主义,缺乏人才储备观念,临时抱佛脚。由于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因而出现频繁更换人员的情况。不少医院陷入“招聘-流失-再招聘-再流失”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必须破解。


  避免碎片化留人方法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们医院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对难以引进的知名专家,采取候鸟式专家的形式,甚至由医院出面,和专家所在医院商讨洽谈多点执业;在培训上,本着成熟一个选送一个的原则,尽量缩短培养周期,选拔优秀医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在激励上,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根据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大小等不同情况拉开分配档次。对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均十分突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通过一定形式的评议,确定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


  但是,这些留住人才的办法都难免碎片化。如何能真正吸引、留住人才?答案是与实力强大的医学院校进行紧密合作,最好能成为他们的附属医院,以便依托高校的教学、科研学术平台促进医院建设,同时提升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为医院选拔和吸引人才提供机会,促进医院医疗、教学与科研发展。


  希望打通制度通道 目前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大多属于“单位人”,“事业单位编制”的人事制度决定了公立医院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容易也不愿意流向民营医院。希望政府能从促进民营医院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医务人员多地点执业的政策落到实处,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为民营医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管理评论


  守住底线 耐得寂寞


  姚常房


  做医院不管什么性质,一个基本内核是不变的,那就是公益。如果怀揣的仅仅是赚钱的私心,并因此尽用旁门左道,视医疗的基本伦理为无物,视医疗的基本规律为羁绊,那一定会为社会所不容,为世人所不齿。在这方面,广受诟病的所谓莆田系即是一个活生生的反例。所以对公益的固守,对规律的敬畏,是各路资本办好医院和医疗所应知应会的一个基本常识,是办百年老店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路数。所幸,这个基本常识已被越来越多的各路资本所认知和认同。还有,就如金华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余筱燕所说,不管是民营医院还是公立医院,评价他们好坏的标准,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在浙江采访时,金华市卫生局副局长周国彪介绍,根据对浙江省全省非公立医疗机构现有状况的初步测算来看,一般来讲非公立专科医院的盈亏点一般在5年~8年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新建一家民营医院,就算一切顺利,至少5年~8年是亏损的。不过,既然选在了医疗卫生事业,就必须耐得住寂寞,这也是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不得不过的关卡。


  能不能过寂寞关,与办医者的公益心有关,与资本实力有关,与政府和社会为社会办医创造的发展环境有关,是一个综合工程。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办医的成败荣辱,事实上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程度的一面镜子。如果社会办医发展不好,不仅拖了医改的后腿,更重要的是不能为老百姓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而又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置身事中的人和机构,哪个也脱不了干系。


  采访中,不少社会办医者都提到,做百年老院、过寂寞关,最重要的依靠是聚拢人才,没有之一。为了寻求人才,这些医院真是各出其招,其中具有共性的一点是,他们都积极与高校攀亲戚。例如温州康宁医院在近期成为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希望依托大学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同时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医疗技术、科研教学水平等提高。京东誉美肾病医院早就借力集团创办的医学院校,实现了人才循环。金华眼科医院也正积极向相关高校申请成为附属医院,或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攀上高校,人才的培养问题、科研的开展问题等很可能会迎刃而解,但要说这样就能聚拢和留住人才,又有点过于简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磨炼,很难成就一支强劲的人才队伍。而医疗这一特殊行业,除了有让医院伤透脑筋的人才问题,还需要技术、理念等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慢慢积累和良心的小心呵护。


  现今,医疗市场日渐放开,医疗服务的蛋糕愈发诱人,引来各路资本围猎逐鹿。面对不少进入者和意欲进入者的急切,我们想说的是入行需谨慎。虽然周国彪局长给出的盈亏点在5年~8年间,事实上这个时间点还要长很多。或即使熬过了盈亏点,要想保持一所医院的恒久活力,做成百年老院,恐怕得需要几辈人的努力。如果进来只想赚快钱,不能守住底线,耐不住寂寞,不能将其作为可以代代相传的事业来经营,不遵循医疗事业发展规律,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到时可别怪旁观者没提醒呀。


  链  接


  抢过防盲治盲担子


  现有防盲治盲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人员能力不足。现有农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少,医疗技术能力不足,只能承担转诊工作,不能承担主要致盲性眼病的初步筛查。二是医疗机构重视不够。一般县级综合医院在眼专科方面力量薄弱。三是患者负担大。许多农村贫困患者需要转诊到县级医疗机构筛查,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四是缺乏激励手段。中间环节多,工作人员被动,影响效率。


  2010年金华市科技局医卫类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防盲治盲项目立项。项目发起者金华眼科医院依托政府新农村建设卫生保健网络、残联康复员及民政助理员网络,逐步构建实施了金华地区四级防盲网络。其实,早在2004年金华眼科医院就通过下乡免费义诊等形式为百姓进行眼病检查。立项后,医院具体承担、完成防盲网络中的白内障知识宣传等,还承担防盲治盲系列具体技术业务工作,如建立防盲专门队伍,做好患者入院检查,负责专车接送患者,安排回访术后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