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孙宏涛解读体制内医生集团 急需运营管理团队
加入日期:2015/6/4 9:47:34  查看人数: 1059   作者:admin

随着国家政策放开,组建医生集团成为医疗领域内的新型发展模式。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创建的体制内医生集团正是洪流中发展迅猛的一支。6月3日,孙宏涛在微信中接受媒体采访,全方位解读体制内医生集团的现在与未来。

 

  演讲中,孙宏涛对体制内医生集团、创建医生集团所需面对的医院态度、风险把控、患者来源、医保衔接等记者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据孙宏涛介绍,医院对创建体制内医生集团的态度比较开通,目前没有遇到具体记者题。医生集团会根据风险把控选择合作医疗机构。对于患者定位,孙宏涛表示,北京主要像高端门诊,外地主要针对大众患者。

 

  对备受关注的医保记者题,孙宏涛表示,如果与其合作的医疗机构有医保,患者通过体制内医生集团平台就诊过程将会享受医保。

 

  

 

  记者:什么是体制内医生集团?

 

  我们是来自比较大的公立医院、重点医院的重点科室的医生,是医院正常运转中的中间力量,其中很多人心怀理想,但又想留在体制内,政策的松动,我们成立了医生集团。

 

  起初,我们设计体制内医生集团平台主要针对副教授级别的医生,其医疗技术相对成熟,但又缺乏一定机会。但从目前情况看,医生响应程度与范围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计初衷。国内一些顶级大牌医生也聚集在我们的平台上。针对各个层次医生的不同需求,平台也会以不同方式满足。

 

  记者:为什么留在体制内?

 

  由于公立医院的垄断,绝大多数医生处于医院光环的笼罩下,没有自己的医生品牌。这些没有品牌的医生一旦贸然离开体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潮和重塑品牌的过程。

 

  有些医生离开体制,很长时间没有病人,没有手术,收入还不如体制内高。我们暂时留在体制内,一方面是为了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也为了寻找更好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尝试和修正自己在市场中的行为,学习市场适应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

 

  记者:运作模式与患者定位

 

  目前体制内医生集团运作的主要方式是选择和一些私立医院、公立医院、诊所等进行合作。简单的合作模式是派医生到合作单位出门诊或做手术,而深层次的合作主要是对科室进行技术的帮扶、授课、科室托管、继续教育等。

 

  针对北京患者,我们目前做的还是比较像高端私立门诊;对于外地患者,我们则主要面对的是大众患者。对这一做法,投资方这边没有记者题,最重要的还是看如何与当地医疗资源对接。

 

  记者:如何选择合作医疗机构

 

  选择合作医疗机构需要面临很多记者题,其中风险把控最重要。例如,骨科手术等风险较低的手术,我们对合作方的需求比较低,在县级医院或者私立医院都可以完成。但对心脏手术等风险较高的手术,对合作方的要求就会比较高。

 

  我们目前也正在和相关保险机构对接,但由于目前没有针对体制内医生集团这一模式的保险产品,需要重新设计,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记者:发展体制内医生集团的瓶颈在哪?

 

  医生集团其优势是优质的医生资源,其短板是是缺乏运营能力。我们对运营和管理团队的需求非常迫切。

 

  医师执业法也是现实存在的一大记者题。在现有的医师执业法前提下,所谓的自由执业医生并不存在。医生不能跨省到外地看诊,只能通过会诊的方式提供医疗服务。我们医生集团能够做的就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使医生集团合理合法合规。

 

  记者:体制内创建医生集团,医院态度如何?

 

  医院的态度比较开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记者题。医生集团能够为医院带来的好处是盘活闲置的医疗资源。一些医院硬件医疗设施非常好,但是由于缺乏优质医生队伍,造成医疗资源闲置。医生集团恰好能够发挥这一作用。

 

  记者:是否与医保衔接:

 

  有没有医保主要看与我们对接的当地医院是否有医保,如果当地医院有医保的话,我们这个过程中就有医保。

 

  记者:体制内医生集团盈利模式在哪?

 

  目前来说,盈利模式还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