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和美医疗港股上市募资约16亿港元 医疗服务“资本化”大潮起!
加入日期:2015/7/7 16:58:28  查看人数: 1126   作者:admin

医疗机构仍然是市场的“宠儿”,其投资新建、改制并购仍然是医改政策、社会力量所瞩目的焦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新的问题正在逐渐成为整个行业思考的重点:出路。
 


 

  7月7日,和美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称“和美医疗”)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来自Frost & Sullivan的数据显示,以2013年集团收益及医院数量计算,和美医疗在国内市场份额约为13%,是目前最大的私立妇产科专科医院集团。


  和美医疗成立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主要为中国妇女及儿童提供高端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目前,和美医疗主要以“和美”及“现代女子”为品牌,在7个城市运营11家医院。未来,和美医疗计划继续拓展人口密度大、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一、二线城市市场,如上海、南京及杭州等。


  和美医疗在港股上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年半以前同样是在香港上市的凤凰医疗集团,成为当时内地第一个“医院股”。尤其是凤凰医疗开创的“托管+供应链”模式得到资本市场认可,让很多医疗集团、投资机构看到了对未来实现资本化可供参考的一条明确出路。


  对很多参与举办医疗机构的社会力量而言,上市都是其最终对接资本市场的预期目标。主要原因是,上市一方面可以帮助医疗企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投资人实现回报后退出。


  在医疗服务领域,已有一些在国内外成功上市的案例,比如泰和诚、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而随着近年医疗服务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力量参与举办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寻求合理有效的资本化路径正在成为行业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前不久国务院刚刚公布的《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称“若干政策”)当中,首次明确提到了对社会办医进行资本化探索的支持态度。这从另外一个层面也表明,社会办医的“资本化”路径探索正在从原来的个体实践演变成为行业的整体形势。


  不过,医疗行业相比之下专业复杂以及管制程度都要高,加上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很多相关政策也处于变化完善中,社会力量办医领域有很多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很多计划上市的医疗机构既是机会,同时也存在很多变数。


  例如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像医疗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之间的纠葛,更是长期困扰着新医改。再有,医改持续推动医药分开的背景下,大量医药企业收购医院的问题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近期,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提出了上市计划,并已经开始付诸实施,包括刚刚上市的和美医疗,以及前不久新三板上市的淄博莲池医院。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医院的资本化热潮正在临近?而从当前的形势看,对于一家医院来讲,又有哪些路径可以触碰到资本市场?



  1、和美医疗港股上市募资15.916亿港元


  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和美医疗,来自目前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最火爆的领域:妇产科。


  和美医疗上市的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和建银国际,已于6月30日截止公开发售,国际配售第一天即获得四大国际著名投资基金抢购。


  公开发售截止日,和美医疗获得7.7倍超购,以上限7.55元港币定价。公开数据显示,和美医疗此次全球发售2.1081亿股,募集资金15.916亿港币。


  总体上,受益于整个社会办医的鼓励政策,医疗产业成为受到各方追捧的产业。妇产科成为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妇产科市场规模为694亿人民币,2013年达到1419亿人民币,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3603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5%。


  与此同时,国家生育政策放宽,“单独二胎”政策全面实施。这又进一步提升了整个妇产科的市场空间。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妇产科领域的医疗集团大多呈高速扩张状态。


  在全行业“翻红”的背景下,和美医疗在近几年的时间当中一直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从2012年到2014年,和美医疗收益分别为7.503亿、8.332亿和9.358亿。而以妇产科为主的医院服务业务,则一直占到和美医疗总收益的94%以上。


  与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类似,和美医疗同样采用高端、连锁、专科的模式发展。


  和美医疗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在山西建立了私立女子专科医院。2005年后,和美医疗快速发展。目前,和美医疗在北京、广州、深圳、重庆等七个城市开设并运营11家医院,共561张床位。深圳和美医院已于2011年获得JCI认证,并将续期至2017年。


  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和美医疗目前拥有66名主任医师、128名副主任医师、151名主治医师及139名驻院医师等484名医师。另外,每张病床的平均从业合资格医护人员数为1.63人,远高于政府规定的0.88人


  在服务对象方面,和美医疗称,于和美医疗旗下医疗机构接受服务的女性病人,均来自中高收入家庭。


  从和美医疗的实践以及国内已有上市公司的模式可以看到,高端、连锁、专科是目前已经上市的医疗服务企业的通行模式。例如眼科领域的爱尔眼科,口腔领域的通策医疗,肿瘤领域的泰和诚等。而这些已经上市的医疗集团,无一例外都拥有庞大的连锁机构。


  实际上,高端、连锁、专科是目前社会办医领域发展较为成熟的模式。尤其是在医疗需求明确呈多元化趋势的背景下,高端医疗显示出了强劲的市场需求。


  包括三博脑科、圣贝牙科、拜博口腔等众多专科连锁医疗机构,在接受智汇君采访时都曾谈到,上市将是未来的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圣贝牙科创始人陈新贤在接受智汇君专访时更是明确表示,上市时间预计在2017年左右。


  伴随这种新趋势和需求的出现,新医改也及时做出了正面回应。国务院在加快社会办医的若干政策中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多种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随着市场当中社会办医规模和力量的不断壮大,可以预见,具备上市条件的医疗集团将会越来越多。而从已有的时间看,对于未来寻求上市的医疗机构而言,连锁专科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方式。


  
  2、非营利性医疗改制并购迷途


  从已有的社会办医政策和上市企业看,营利性医疗机构具有更明确的市场化特点,是当前上市医疗企业的主流。相比之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如何实现资本化则要复杂得多。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很少来自于投资新建,而主要来自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和国有企业医院的改制并购。这些医疗机构在改制并购后,大多保留了非营利的性质。而且,改制并购的往往是成熟的医疗机构,规模和投入会远超一般的营利性医疗机构。


  例如,华润医疗经过近四年的改制并购,旗下已经拥有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武钢二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集团、徐州矿山医院等22家医院,合计开放床位数7300张,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健康服务集团之一。


  此外,包括中信医疗、复星医药、北大医疗等在医院改制并购领域活跃的医疗集团,旗下医院的床位数都已是千张的数量级。当然,体量大也意味着投入更大。例如,中信医疗参与广东省汕尾市三家公立医院改制的投入,就达到3.5亿人民币。


  可以看到,改制并购的规模、投入都要更大,但问题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能分红,这其实意味着直接上市几乎不可能。凤凰医疗旗下的医院网络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而其主要通过“托管+供应链”的模式解决这个问题。


  凤凰医疗参与公立医院和国有企业医院改革的主要模式是托管,包括京煤集团总医院、门头沟区医院等。在实施托管之后,这些医院都保持着原有的非营利性,但凤凰医疗通过建立供应链业务,从所构建的非营利性医院网络当中获益。


  凤凰医疗在港股上市,表明这种服务模式受到了来自资本市场的认可。但在医疗领域,这种供应链模式却一直受到非议,加上医改持续推动医药分开、挤压流通环节水分,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不确定性。


  不过,托管在公立医院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当中属于轻资产模式,适用范围有限。一些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往往需要重资产投入及股权层面的改制。对这些通过改制并购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上市,则必须要从非营利性转变为营利性。


  医改政策上,一直是鼓励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扶持政策上往往会明显优于营利性医疗机构。再加上医疗公益性与资本逐利性的纠葛,这种非营利向营利的转变也往往面临一定的压力。不过,政策上还是留了一道“门缝”。


  关于非营利转变为营利,早在2010年国办下发的关于社会办医的58号文当中就已经有所提及。原则上,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转变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确需转变的,需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变更程序还没有一个法律层面上的明确要求。”一位医疗并购领域的资深律师表示,“所以到底应该怎么做来保证交易顺利完成,需要和当地的卫生、工商、民政、土地等各个部门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


  此外,由于非营利与营利性医疗机构所享受的税收政策不同,在做性质变更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涉及到补缴税款的问题。


  不过,大多数公立医院或国有企业医院的改制并购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更多需要保持稳定,直接进行医院性质变更的案例尚不多见。


  
  3、绕路上市悬疑


  对于医疗机构,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上市是对接资本市场的一条路径。而另外一个角度,由于大健康概念的火爆,大量上市公司纷纷将健康服务业作为转型方向,频频出手收购医院。


  在收购医院的上市公司当中,医药企业是最活跃的一股力量。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40号文发布的当年底,就已经上演了近20家药企竞相收购医院的大戏。而药企收购医院的益处非常明显,减少药品进入医院的阻力,获得药品销售利润。


  目前,药企“圈占”医院的途径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多样,比如参与公立医院或国有企业医院改制并购,与公立医院合作共同举办新的医疗机构等。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药企并购医院也面临一定的问题。


  总体而言,医改的方向是推动医药分开,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的利益链条,本质上是要保持医疗服务的优质独立。但药企直接收购医院,反而将医院与药企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医院是否会成为医药企业药品销售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进,医药上市企业在医院并购中“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发生改变。包括信息、养老、保险等各个围绕健康展开的服务当中,医疗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正在成为各个谋求转型行业争夺的对象。


  以新近发布公告的千足珍珠为例,公司拟斥资15亿元人民币收购三家医院,主营业务将拓展至医疗服务行业。


  像千足珍珠这样快捷进军医疗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他染指医院并购的行业还有地产、电子、信息、制造等。例如三星电气8个亿人民币收购宁波明州医院,京东方2.5亿人民币收购明德医院,华业地产21.5亿收购捷尔医疗,欲与重庆医科大学合作建设综合医院等。


  几乎每一次上市公司对医疗机构的成功并购,都会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追捧,这直接反映的股票价格方面。但上市公司对医院收购仍然存在很大的变数。不久前就曾有媒体披露,因业绩未达预期,恒康医疗将旗下医院回售出让方的案例。


  与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情况类似,由于受到资本的追捧,社会办医方面往往资金充裕,但当前主要遇到的问题投后管理以及专业医疗管理人才的匮乏。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疗集团开始积极参与人才培养项目。


  上市公司的医院并购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在一个个“大健康”概念之后,医院若要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来自人才、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改善和提升,而对于那些大量跨界进入医疗的“外行”,能否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则是关系到“大健康”能否落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