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医师多点执业的“春风”频频吹来。
3月,广东出台新政,医师多点执业不再需要经过第一执业机构审核同意,事先向第一执业地点机构书面打个招呼即可。
6月8日,《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在未来3年内,深圳将有近3万医生与编制脱钩。
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和规范医师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
一系列给医生“松绑”的利好新政,鼓励了“岭南三剑客”探索开办私人医生工作室,也催生了“民办公营”的口腔医院等新事物,给希望以各种方式多点执业的专家助力不少……
如今,离广东出台新政已有近半年。在不乏尝鲜者的同时,也有这样的声音:医师多点执业新政“叫好不叫座”。究竟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推进得如何?连日来,记者展开了蹲点调查。
尝鲜的人
除私人医生工作室,广东还出现了反向多点执业模式;放眼全国,医生集团、医生联盟等模式均成为医生多点执业的新探索
“吱呀……”在广州珠江新城一家布置讲究的民营健康体检机构,一间诊室的门开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专家林锋教授,握着从东莞赶来的患者的手,耐心嘱咐了好几句。
8月13日晚,有两个病人在此预约林锋进行咨询,把他晚上的时间占得满满当当。自5月份“林锋胃肠肿瘤私人医生工作室”挂牌,他早已适应这种工作日晚上加班加点,甚至要牺牲周末来多点执业的节奏。
“当医生,本来就没法闲着,不来这儿出诊,也要去讲课,或者出去‘飞刀’做手术,也可能是开学术会议。”林锋笑着说,累点没什么,他头疼的是即使一小时掰成两小时用,预约的病人还是看不过来。
4月中下旬,林锋等人开私人医生工作室的消息传出,很快在省内甚至全国引起轰动。林锋,和与他同时开私人医生工作室的中山六院医生谢汝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张子谦,还被称为率先尝鲜的“岭南三剑客”。
转眼几个月过去,林锋的私人医生工作室有条不紊地运行。每周,至少有6名患者预约到工作室咨询。他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最少半小时的咨询服务,一旦需要手术,便将病人引流至其第一执业点中山六院。
林锋向记者透露,目前看来,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手术,这些患者被导入到第一执业点中山六院后,他会亲自带团队为其手术,完成诊疗的全过程。
而林锋这种在多点执业的同时,又让有需要的患者回流的方式,多次得到业界人士“点赞”。有专家评价,这种方式非常“巧”——既能使第一执业医院的病人不至于因私人工作室成立而过多流失,也通过个人品牌的打造使医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自3月广东颁布医师多点执业新政,明确多点执业不仅限于三家医疗机构,且不需要经第一供职单位审批同意,只需“打个招呼”后,除“岭南三剑客”外,不断出现尝鲜的医生。
6月14日,暨南大学附属穗华口腔医院正式挂牌营业。成为广东首家“民办公营”模式的医院,该院采用“反向注册多点执业”的方式,即将部分原本注册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教授,执业变更注册到暨南大学附属穗华口腔医院,而与原医院的关系则变成了“多点执业”。
据媒体报道,第一执业点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针灸专家袁青教授,在新政出台前,就已在一些公立医院多点执业,新政出台后,又增加了广州益寿医院的执业点,这也是他首次在民营医疗机构执业。
放眼全国,医生集团、医生联盟等模式均成为医生多点执业的新探索。
上海,张强成立了张强医生集团,集团为签约医生准备好团队,而医生可以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为病人看诊、手术,使优质医生不再隶属于或束缚在一个医疗机构中,医生集团就像“经纪人”一样为签约医生牵线搭桥。
北京,孙宏涛建立了医生联盟,被媒体称为医疗界的“滴滴打车”,通过医生联盟这个平台,让有需求的医院和能提供服务的医生对接起来;协和医院原急诊科医生、微博名人于莺则开了家全科诊所。
……
“种种医生‘出走’的形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国家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鼓励下,把现在医生私下的‘飞刀、走穴’合法化。他们敢于冲出公立医院强大的磁场,冒着脱离公立医院轨道甚至已经脱离轨道的危险,重塑个人品牌,这对重建中国医生的社会价值有着重要意义。”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多年来为多点执业奔走呼吁:“医师多点执业是一剂良药,意义在于撬动改革。”
叫好不叫座?
自广东开始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的2010年到2014年,共6000多名医生申请多点执业。在廖新波看来,哪怕新政出台后,广东医生多点执业仍不成规模,叫好不叫座
今年6月2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颁布17周年纪念日。就在纪念日的前一天,省卫计委特意召开发布会,首次披露《广东省执业医师队伍现状研究报告》。
报告提及,广东医疗人才城乡分布和区域分布不均衡。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医改办主任黄飞透露,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粤东西北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65人,明显低于珠三角地区的2.27人。珠三角面积占全省的20%,人口占全省的53.75%,医师人数占全省的61.45%;而粤东西北地区面积占全省80%,人口占全省46.25%,医师人数仅占全省38.55%。
省卫计委医政处处长张伟直言,医师多点执业是解决这种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他透露,自广东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的2010年到2014年,共6000多名医生申请多点执业。当记者问及最新数据时,他则表示由于无需审批,数据仍在统计中。
廖新波却认为,整体而言,哪怕新政后,广东医生多点执业仍不成规模,叫好不叫座。
“障碍之一,还是观念。”林锋直言,一些医院管理者仍存在固化思维,认为专家是医院的资源,“但真正的多点执业,必须让医生流动起来,但求所有,不求所属。”
这与廖新波的观点不谋而合。“从医院管理角度说,一些院长仅仅从本院的短期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不少医院将医生当作是医院的私有财产,并将医生‘圈养’起来。”他还说,这种“占有欲”对学科带头人表现得更甚。“他们是医院争抢的对象。如果申请多点执业就可能被视为‘有二心’,第一执业单位给他的地位和重用程度也会受到影响。”
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供职于广州一家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刘星宇(化名)吐露心声,政策“看上去很美”,但只要管理层态度不明朗,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你提出来,领导态度又比较暧昧,这是否会有‘后遗症’?比如,会不会影响晋升,进而影响福利待遇?谁都不好说。”
“并非每个人都是林锋教授,有这个底气!”肖宁(化名)是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我们真心希望医生能流动起来,哪怕是主治也有多点执业梦。一方面,现在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我们希望合理合法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我们年轻有活力,世界那么大,我们想去看看;而且不当住院医师,我们也相对有时间、精力。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廖新波认为,现实的“骨感”表现在,在当前医疗格局下,社会资本兴办的医疗机构在规模和水平上都无法与公立医院比。所有的人才培养、发展机会、职位晋升、科研,乃至工资奖金福利都是第一执业点给的,留恋体制内的大医院合情合理;另一方面,许多医生平时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接受绩效考核,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工作,已投入了大量精力,无暇他顾。
“技术准入和服务价格堡垒也限制了医生的流动。”廖新波说,现行技术准入标准跟医院等级挂钩,这意味着能否开展相关手术主要取决于医院的等级,一些名医在基层医院无法施展拳脚;而在服务价格方面,依据中国现行的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不是根据病情而开,而是根据医院的等级来配备,导致同一个医生在不同地方开药的价格不同,甚至部分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后没药用,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彻底动起来
年内,妇科、肝胆科、乳腺科、呼吸科等私人医生工作室会相继开设;深圳开始试点改革,打破医生“铁饭碗”。未来最理想的状态是全社会形成“我跟医生走”的观念,颠覆“我跟医院走”的意识,让医生彻底动起来
对私人医生工作室的未来,林锋考虑得很多,也想得很远。
“肯定不满足于此。”他透露,除了他所带来的团队,如今已有更多不同专科的名医加入私人医生工作室开设的行列,“年内,妇科、肝胆科、乳腺科、呼吸科等工作室都会开,我们还要争取在其它城市复制工作室模式,渐渐覆盖全国,最终目的是形成医生工作室集团。”
在林锋看来,医生工作室集团在提升医生知名度的同时,最终还是要更好地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如今公立医院人满为患,排队一上午,看病几分钟,这种体验怎么会好,医生工作室最大的价值是改变私立医院无名医、技术低劣的现状,促进医疗多元化,让有需要的患者精准对接高水准的医疗服务。”
“未来,最理想的状态是全社会形成‘我跟医生走’的观念,颠覆‘我跟医院走’的意识,让医生彻底动起来。”廖新波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那时候,院长要考虑的就只是如何吸引人,而不是总担心‘管不住医生’。因为如果有专家去别的执业点执业,你可以挖更多的好医生来你的执业点执业,让医生像源源不断的活水,彻底流动起来。”林锋说,至于工资支付、保险购买、风险分担等问题,届时,由于医生和医院是“契约关系”,按照工作承担的比例适当划分即可。
对此,被称为中国改革试验田的深圳跃跃欲试。6月8日,《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试点城市。改革后,深圳市公立医院将彻底打破医生的“铁饭碗”,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未来3年内,深圳将有近3万医生与编制脱钩,成为“自由人”。
廖新波赞成这种让医生的价值与医院的价值逐步分离的方式。“医生的价值是靠自己的医术维系与病人的关系,而医院则是通过手术室等医疗设备来服务医生。最终让医生的医疗服务价值得到体现。”
但他也强调,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得坚决遏制公立医院的过度扩张。“当前公立医院的无限制扩张一方面抽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基底,使基层的服务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占据了民营医院发展的空间,大大削弱了社会资本办医的积极性。限制大城市公立医院扩张,医院没有这么多职位之后,医生自然会溢出到其他医院,实现医生向外自由流动。”
廖新波还认为,国家应鼓励发展影像中心、B超中心、病理中心等独立第三方检查检验机构,使其成为医生多点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而在林锋看来,为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未来商业保险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
对医师多点执业的未来,林锋很乐观。“30年前我大学毕业,拿着50多块的工资已经算很高了。我也没想过今天能有房有车,在这样精致的地方给病人看病。我始终坚信,多点执业,有着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