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手术台上的医患情 惊心动魄中见温暖
加入日期:2015/8/26 11:50:16  查看人数: 824   作者:admin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榜样中国·我心目中的名医”暨四川省首届“寻找基层好医生”大型公益评选活动中,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淳、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廖忠、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何雯、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煜、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吴建军以及耳鼻喉科主治医师谭伟纷纷上榜。


  他们到底有多牛?投票的读者最有发言权,听听他们说的,你就知道了。显微镜下手术脑干旁取出鸭蛋大小肿瘤


  2014年6月,家住成都双流的王女士反应开始变得迟钝,并且不时头疼、呕吐。辗转成都4家大大小小的医院,终于找到了原因——脑部长了一个肿瘤。这样的检查结果,让王女士一家顿时慌了神,“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把肿瘤取出来。”王女士的爱人高先生说。


  这个肿瘤有鸭蛋般大小,就长在侧脑室右侧,挨着脑干。因为位置特殊,先后三家医院都不敢接招。在朋友的推荐下,已经不抱太大希望的高先生来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找到了神经外科主任陈淳。


  “安排她入院吧!”陈淳的干脆让高先生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感谢。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陈淳在一口答应的同时,压力也相当的大。“肿瘤的位置极深,而且边缘与脑干及颅内大血管粘连,稍有闪失,可能导致患者偏瘫、失语,或者长期昏迷,甚至死亡。”


  在反复商讨手术方案后,陈淳亲自主刀,在放大10倍的显微镜下,用显微剪一块一块地将肿瘤与脑组织、脑干、周边血管剥离。5个小时的手术后,这个“藏”在脑深部的肿瘤被彻底切除。两次拒绝患者红包“救人是我们的本职”


  “如果不是陈医生,还不晓得我们一家现在的生活怎么样!”高先生说,如今爱人王女士不仅完全康复,还开了一家铺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其实,在手术前,高先生特意准备了一个红包。“这个手术的难度,我也知道,朋友说手术前给医生红包,主要是图一个心理踏实,希望医生更加重视。”然而,陈淳立马推开了,“只要是我的患者,我都会尽全力。”


  陈淳的举动,让高先生有些不知所措。然而,当他从其他病友家属处得知,并非自己一人送红包被拒绝后,便松了一口气。手术的结果也证明,自己先前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出院前,高先生和爱人商量怎么感谢陈淳。“想来想去,还是包个红包,表示我们的心意。”高先生想,上次陈淳不收,可能是担心手术不成功,“现在他可以没有任何压力地收下了。”这次,同样被陈淳一口拒绝了,“他一脸严肃地说,不要再这样了。”


  第二次被拒绝,高先生从之前不知所措变为了感动。几经考虑,他手写了一封感谢信,向陈淳致谢。“救人是我们的本职,患者的一句感谢,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陈淳说。名医是如何修练的?老鼠尾巴上练手练就显微镜下精准刀功


  人的大脑内长了一个肿瘤,就如同埋了一颗定时炸弹,而对于拆除这颗炸弹的陈淳来说,稍有失误,就有“引爆”的可能。肿瘤周边血管丰富,如果加上一些肿瘤位置特殊,一毫米的差错,就可能出现大出血,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


  由于血管极细,陈淳做的手术,有一半都是在显微镜下完成的。“这和肉眼看到的距离不一样,而且手一点都不能抖。”陈淳说。


  2000年在上海进修时,陈淳第一次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显微镜下将两根硅胶管缝合在一起。“一开始很不适应,手和眼根本无法协调。”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用来训练的对象,从硅胶管变为了更细的老鼠尾巴。老鼠尾巴上的血管切断再吻合,之后又切断,再吻合,“反反复复几十次。”不知缝合过多少老鼠尾巴后,才练就了陈淳如今“快准狠”的手艺。


  随着显微技术的提高,和显微器械的改进,术中大出血几率减少,但手术中仍不可完全避免大出血的突发状况。这时,考验陈淳的不只是手艺,还有镇定。“必须马上用夹子把血管两端夹住止血,并且在15分钟内,要把破裂处夹闭。”因此,陈淳和同事们也被成为“刀尖上的舞者”。


  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吼着指挥手术 产房里上演“生死时速”


  “争分夺秒”不只出现在神经外科。就在半个月前,六医院妇产科才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


  “13床脐带脱垂!”8月5日中午12点半,听到陈桂华医生一声紧急呼叫后,医生办公室所有人屏住了呼吸。“上推胎头,赶快推送手术室!”何雯主任的一句话,打破了办公室一瞬的寂静,医护人员全部冲了出去。


  脐带一旦掉出来,受压超过七分钟,孕妇肚子里的孩子就保不住了,而孕妇宫口未开,此刻要做的,就是立马剖腹产娩出胎儿。“你去按电梯,你推车,你去通知手术室……”何雯一边指挥,一边和孕妇家属解释情况,签署手术同意书。随后,她立马冲进手术室,几乎是靠吼着,安排手术室进行准备。


  不到5分钟后,孕妇孟女士被送进了手术室,此时,麻醉医生、手术护士、儿科医生已经准备到位。5分钟后,一个五斤九两的女婴顺利娩出。听见孩子哭声的那一瞬间,整个手术室都欢呼了起来。而抱着孩子的何雯,此时也忍不住哭了出来,“太惊险了!”


  手术室外,孟女士的丈夫吴先生和家人也喜极而泣。“这一切多亏了何主任!”吴先生给女儿取名为“幸儿”:“纪念孩子幸运降生,还有,有幸遇到了六医院妇产科团队!”


  是医生更是朋友患者口中的“何阿姨”25年始终坚守一线


  除了惊心动魄,在妇产科,更多的是温馨。走进病房,你会有一种“走错”的错觉:粉红色的墙壁、柜子以及婴儿床,看起来十分有“家”的感觉。“除了一些妇科病患者,这里住着的都是孕妇,初为人母,她们可能会很紧张,把病房布置得温馨一些,也可以让她们放松心情,分娩也是一件喜事。”何雯说。


  比起“何医生”、“何主任”,很多人喜欢叫何雯“何阿姨”,而她也对这个称呼非常满意,“我们之间本来就是朋友,叫阿姨更亲切。”从医25年,何雯见证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有一个我刚毕业的时候接生的娃娃,现在她结婚生小孩了,又找到了我。”说到这里,何雯一脸的自豪。


  “你和病人交流,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一个曾跟着何雯实习的医生这样说道。何雯的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里面存着几百个患者的电话,无论是上班还是休假,只要有人打电话咨询,她都耐心地给建议。“她们是信任你才找你,作为医生,你应该感谢患者给你的信任,因为她们,才让你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为何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何雯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喜欢,因为责任。“听起来可能觉得有点假,但我确实是从骨子里喜欢这份职业,喜欢亲手迎接新生命诞生的这份奇妙和幸福,喜欢它的实在和充实,喜欢手术结束时从心里涌出来的那份满满的轻盈地要飞起来的感觉,喜欢大病初愈后患者苍白面容上的微笑!所以这份喜欢还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