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作为阳光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晶报不仅仅满足于扮演理性报道者、积极建设者的角色,还自觉承担起了组织沟通者的使命。我们相信,“院长对话日”将成为深圳医患互动史上的经典范例
为搭建一个医患沟通的平台,由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和晶报联合主办的深圳市市属公立医院“院长对话日”活动日前在晶报五楼会客厅启动,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
医患矛盾是个老问题,而它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前期的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更多的是互相不了解。中国医师协会也曾发布数据称,90%的医患纠纷都跟沟通不当有关。年轻医生、手术科室是纠纷高发地带,普通门诊投诉量高于专家门诊。增进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破解医患矛盾的前提。
这些年来,关于医患关系的舆论风向像钟摆一样不时偏移。比如,每有涉“医”丑闻出现,人们总会借这个机会,将对求医问诊的诸多不满统统宣泄出来,医患关系的天平迅速向“患”方倾斜。而随着一系列伤医事件的陆续曝光,激起医疗卫生系统的强烈反弹与社会公众对伤医的野蛮行径的愤怒谴责,舆论风向又迅速倒向“医”方。这背后,是医患间的矛盾与怨气进一步加剧。
医患矛盾法律的归法律,制度的归制度,但是,也要让沟通的归沟通。如果说,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双方的良性沟通来消弭偏见与误解,却是马上可以着手改进的事情。医患双方本是“利益共同体”,著名的医学社会学者亨利·西格里斯曾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关系。与此相类似,深圳市政协主办的第六期“委员议事厅”上也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医生和患者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
要让医患双方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成为“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首先在于彼此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必要的了解、体谅、认同。对患者而言,正如深圳市医管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洪智明所说:“医疗这个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很多市民可能并不了解这个行业的酸甜苦辣。”比如,很多人可能只知道“看病难”,不知道深圳也出现了“招医难”,其中一个原因是医生工作量大,在一些大医院,一个医生一天接诊上百人次属寻常现象,如此超负荷运转“吓”住了一些人……“招医难”现象应当有助于纠正人们对医生的部分偏见。
另一方面,对医生来说,也应更多地学会人文关怀,妙手之外还需仁心。曾有报道,某医院一位医师总是得到病人好评,当向病人调查原因时,许多病人都提到“是一种感觉”、“说不出的感觉”.请病人举具体的例子时,众多病人说道,这位医师在与病人说话时,“他总是弯下腰来,前倾着身子,让人感到亲切、体贴”.这位医生的身体姿势、行为方式就是一种良好的沟通媒介。
据悉,深圳市市属公立医院“院长对话日”活动将分期邀请深圳市11家市属公立医院院长到场,与患者代表就医疗改革、就医体验等方面进行对话,历时6个月。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作为阳光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晶报不仅仅满足于扮演理性报道者、积极建设者的角色,还自觉承担起了组织沟通者的使命。我们相信,“院长对话日”将成为深圳医患互动史上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