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沿海某副省级城市,有两家按照三级甲等医院建造的民营医疗机构,两家医院均是当年的省市重点引资项目。
A医院一期投资7亿元,占地140亩,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设计床位800张。于2006年开始试运行,历经五年成长,于2011年开始营利,达1600余万;2011-2014每年营利呈‘翻倍’式增长。
B医院一期投资8亿元人民币,一期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设计床位650张,2011年开始试运行,历经五年成长,从目前态势来看,经营难以为继,营利遥遥无期!
是什么导致了“同一城市、享受同样政策、具有类似地理位置”的大型医疗机构,出现了相差如此悬殊的经营结果呢?是资源管理策略。根据“国标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财务、信息和知识、技术、基础设施和相关方关系等资源进行管理。
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院机构,如同其它经营性组织一样,做好资源管理,是组织能否生存的最关键起点。
下面我们选择GB/T19580-2012中的财务、人力、信息和知识、技术管理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A/B两家医院的管理差异。
两家医院的财务管理差异
财务资源管理的关键是确定资金需求,保证资金供给。从上表可以看出:
A医院充分重视了资金需求及资金供给管理,充分考虑了职工生活保障、人力资源成本预算及供给保障,充分重视了运营启动资金的准备,并对投资回报周期做出了科学的预估;同时,通过职工宿舍的房产私有化,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确保了医院经营的资金保障,成功度过“启动运营-投资回报”周期,顺利到达稳定运营及营利期。
B医院忽视了资金需求及资金供给管理,将公司“可支配资金额度”90%以上用于医疗用房建设投资和医疗设备投资;尤其在医疗设备投资方面,缺乏策略与计划。A/B两家医院的医疗设备投资有着重大的区别:A医院购置了当年相邻四个地级城市唯一一台肿瘤检查大型设备,而手术器械设备、监护室设备等中端设备,则结合业务需求分期采购;B医院虽设置为以肿瘤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但大型设备并无特色,且一次性采购了十个手术间的器械设备,并且是清一色的最高端德国制造。
由于B医院在设备投资方面的策略与计划失误,以及忽视人力资源投资,也没有充分考虑好投资回报周期的资金需求与保障,致使医院从试营业开始即面临资金短缺,以及资金短缺带来的高端人才引进困难、低端人员配置不足,并由此带来恶性循环。
两家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差异
对于一家新建立的医疗机构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确定员工的类型及数量的需求,以及识别所需员工的特点和技能,做好员工“招聘、任用和留住”工作。从上表可以看出:
A医院基于较为充足的运营启动资金准备,基本能够根据所需求的员工类型、技能水平招聘到足量的各科室员工,并从邻近县市区医院招聘到学科骨干,确保了运营初期各专科的顺利开诊。
B医院基于财务投资的分配失误,致使启动运营资金短缺,招聘人员量不足,专科开设受到极大限制,遭遇高端设备、高端环境、低端分科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每专科人员数量少,无法满足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教育等业务人员成长的必须需求,甚至出现如果没有诊治病人就必须连续值班在岗的严重问题,更谈不上员工绩效管理、员工学习与发展、员工的权益保护与满意程度等等所有问题,造成员工招聘越来越难、员工流失率越来越高的恶性循环。
医院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是如何使信息系统适应组织的发展方向及业务需要;医院知识资源管理的关键,是如何收集、识别、确认、传递、分享和应用来自于员工、竞争对手、标杆及相关方的最佳实践。
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A医院厉行节约,除了根据医保管理规定购置了全市统一的HIS系统之外,未营利之前基本没有采购其它管理系统,OA使用公司原有版本。B医院则按照省卫生厅规定的三级系统信息系统要求,购置了较为完善的业务信息系统;但是,由于B医院业务量较低,许多系统至今并未真正使用。
在知识资源管理方面,A医院通过大量招募本土化的业务骨干,收集、传递、分享竞争对手、标杆及相关方的最佳实践经验,快速拉齐外域招聘人员与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而B医院,由于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以及缺少本土化业务骨干,基本没有精力及能力顾及知识资源管理。
两家医院的技术资源管理差异
技术资源管理主要是对拥有技术的评估、与同行的比较,以及以国际先进技术为目标,开发、引进、消化、吸收适用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标准,提高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医疗行业,技术资源管理尤其重要,但其关键与企业有所差别,医院并不非常注重专利的确权、专利的应用,而是非常重视引进、消化、吸收适用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标准。做好技术资源管理的最佳载体是技术人员,A医院由于引进了当地最为知名的妇产科、肿瘤外科技术专家,以及较为广大和扎实的本土技术骨干,因此在初始运营病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靠“技术”拓展了市场。B医院即没有引进本地的知名技术专家,也没有引进国内著名的技术专家,致使技术的专业化,技术的引进、消化、吸引成了医疗市场拓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