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天天像“战场”,人满为患,忙不过来;而社区小医院门可罗雀,大量的人员、设备闲置浪费。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老百姓也就看病越来越难越来越贵。
新医改方案指出,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苏州在医改之路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市区建立统一的“苏州市远程影像会诊中心”、“苏州市临床检验集中检测中心”,就是解决社区医院人才不足、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百姓需求的探索之一。
2011年7月,在市财政大力支持下,苏州建成了“远程影像会诊中心”, 该中心设在苏州市三甲大医院的影像科。会诊中心充分利用大医院人才、技术、质量控制的优势,专门建立了一支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影像诊断团队,负责日常诊断、培训和沟通等。
与此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全数字化影像诊断设备,建立了专用影像传输网络、视频通讯系统,满足社区影像登记信息、社区电子检查申请单、诊断中心电子诊断报告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实时传输。会诊中心影像科专家和社区医生不仅能进行影像传输,还能通过视频通讯系统,进行在线实时联系,了解病人实际情况,提高诊断准确性。
“这张胸片似乎有点问题,请社区医生把病人叫到视像探头面前我问几个问题”.病人随后出现在苏州市立医院影像科医生韩广文的电脑上。“你平时咳嗽不?有过发低烧、胸闷的感觉吗?”……
这是近日在苏州市立医院“远程影像会诊中心”出现的对话镜头。远在葑门社区医院的58岁的居民蒋某的胸片清楚地显示在韩广文的电脑上,医患之间一问一答也非常清晰。
据苏州市卫生局信息处戴春林主任介绍,目前已有14家社区医院与“远程影像会诊中心”联网,由苏州市立医院每天派出一位专家专门负责分析下级医院传送上来的各种影像资料。每天平均为下级医院读200多张片子,去年累计阅读4万多张片子,节省了病人和社区医院的大量人力、设备成本。
“远程影像会诊中心”除了能提供纵向的诊断服务外,还能实现横向的同城互认,当患者到不同医院就医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医生,该患者15天内已经拍过片子了,不必要再重复拍了,减少了检查次数,节约就医支出。中心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为2.3万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检或就诊的居民提供了影像远程会诊服务。
如今,社区医院都配备了一些生化检查仪器。但百姓在这里抽血化验的结果准确吗?医生能发现身体异常的信号吗?许多居民仍有疑问。 “苏州市临床检验集中检测中心”恰恰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家住苏州娄江街道永新村、今年68岁的朱美英大妈,患甲减20多年了,需隔三差五去大医院检测查甲状腺功能,因为社区医院不具备这种检测能力。
“过去,每次去大医院,光在路上就要耗一个多小时。两三天后还得再跑去拿检查结果,实在烦。”朱美英大妈说,如今只要走5分钟路,早晨到社区医院抽个血就完事了,当天下午社区医生就会告知检查结果。
“苏州市临床检验集中检测中心”采取“社区采集样本、中心出具报告、患者就近取报告”模式服务社区医院和患者。每天早晨3辆血液样本收集车从中心出发,到各家社区医院收集病人血液等样本,然后集中处理,大大方便了像朱大妈这样的老病号。
小医院样本统一送到市级中心去检测,这样好处非常多。据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侃介绍,首先降低了患者来回奔波大医院之间的辛苦。其次,由于检测中心出具的报告权威,各家医院都认可,省掉了重复检查的费用。三是检查结果,患者到社区医院、在家里上网都能看到。四是减少了社区医院的投入,降低了运行成本。目前苏州市已经有29家小医院加盟该中心,每月检测标本量超过1万个。
据了解,苏州市将开展社区影像远程会诊中心二期建设,开通心电图远程会诊等服务项目。届时,加盟的中小医院将更多,将有更多的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更多的大医院专家服务,看病难看病贵将进一步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