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伤医事件凸显了中国整体医疗系统的缺陷。
以往,医护人员在中国内地往往被誉为“白衣天使”.但如今,全国各地爆发连串牵涉暴力事件的医患纠纷,令从医成为其中一门最危险的职业。
4月中旬,江苏省一家医院的产科医生被患者丈夫严重殴打;3月,广东省一位年轻医生因醉酒患者心脏病发不治,被患者家属殴打并游街。
为打击暴力伤医事件,中国最高司法机构4月24日联合发布文件,称将对攻击医疗工作者的犯罪分子严加惩处。
去年10月份的一起暴力伤医事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患者连恩青不满鼻腔手术结果,一怒之下持刀捅杀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名医生,导致一名医生死亡。此事发生几天前,辽宁省一名患者也因对医院治疗结果不满,向医生连捅六刀后跳楼自杀身亡。
医院暴力事件不断有许多原因。医德不彰是原因之一,具体来说就是患者缺乏投诉渠道。其次,仲裁机构往往都与医疗机构有关联,称不上独立。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连恩青采取极端行动之前,曾多次投诉无果。
暴力伤医事件凸显了中国整体医疗系统的缺陷。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医院也进行了商业化改革。政府只投入有限资金,医院必须通过治疗和售药来创造收入,自负盈亏。
八十年代初,我投身一家国企工作,当时医疗服务是免费的,因此也导致浪费。我还记得和同事玩闹时,会大把大把地互扔下发给我们的头痛药片。
如今的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三年前,我胳膊上起了奇怪的疹子,去北京京城皮肤病医院就诊,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皮肤病医院之一。和所有的大型国有医院一样,到处都是排队的人。轮到我的时候,大夫草草看了一眼,就让我去一台进口机器那里做过敏测试,然后开了一大堆霜剂和药片,总共收费800美元——比北京人的平均月收入还高。这就是在中国就诊的常见现象,至少有一点很典型:我感到被糊弄、被欺骗了。过量开药和做不必要的检查也极常见。
中国有1,000家甲级医院,每家每天接诊大约1万名患者。大夫接诊每名患者最多也只有几分钟时间,往往导致沟通不足,为今后的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再者就是腐败问题。有些医生因工作时间长、收入不高(医生平均月薪500美元,和侍者等同),学医过程又极为辛苦,可能会觉得收红包理所当然。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患者求诊、抑或制药公司为求推销旗下药品,都会向医生塞红包。
2011年9月,我一位亲戚因骨髓癌需要做脊椎手术,麻醉师向我们索取2万元人民币(2万5千港元),说手术很危险,这笔钱可以让他确保手术顺利。家人为求万全,所以按他说的给了红包。
几天后,我去医院探望那位亲戚,同病房一位女患者说,她做完腿部手术后,这位麻醉师向她索要5千元,她的家人也给了。
《中国青年报》去年11月的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患者不信任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医患关系问题重重,很容易就会导致暴力事件。中国医院协会的调查显示,2002年以来,医患纠纷每年增幅为22.9%. 2013年,约有7万宗医患纠纷上报。
但不应把责任悉数归咎于医德败坏的医生。中国医疗护理资金严重不足。虽然政府的总体医疗开支近年有所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却在下降。过去几年,中国医疗开支约占GDP的5%,远低于全世界10%的平均水平。
中国政府致力为农民和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服务,例如2003年推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资金来自个人缴纳和政府补贴。但是,该制度覆盖面极小、报销项目有限,还规定患者必须在当地医院就诊。但当地医院往往缺乏重症救治设备。总体来说,门诊费用只能报销三成,住院报销五成。对许多患者来说,自付费用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医疗成本上升和医疗服务差劣,导致患者对医疗制度逾加不满,医务人员首当其冲面对责难。
鉴于最近暴力伤医事件频出,不少专家都提出改革建议。其一是发放行医执照,这样医生就可以在院外行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有人建议增设私立医院,以增加竞争及提升质量。并有越来越多人呼吁让市场发挥更大力量,允许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来遏制红包现象。
最新公布的指导条例无疑是一项正面措施,但医疗体制亟需全面深入的改革,否则,有法也难以阻止暴力事件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