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卫生计生委下发《关于市级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联体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
根据《实施意见》,我市将于10月8日正式启动市级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医联体试点工作。市一、市二、市三、市红会和市中医院分别与9个城区的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组建5个“紧密合作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合作市属医院分院的牌子。同时,11家市属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合作医联体”。
今年底前,全市分级诊疗体系将基本建立。
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家”
去年10月,我市在主城区推出医养护签约服务。56万主城区居民与社区医生签约,从今年1月1日起,享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家庭病床上门服务、全人全程健康管理等服务和医保优惠政策。
今年5月,我市成为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进一步推出医联体工作。医联体分为“紧密合作医联体”和“双向转诊合作医联体”两类。
紧密合作医联体由5家市属三级综合性医院牵头,与相关的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组建:市一医院与上城区、下城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市医院与拱墅区;市红会医院与江干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中医院与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市三医院与滨江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增挂合作市属医院分院的牌子。紧密合作医联体主要开展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心电会诊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的各项工作。
“双向转诊合作医联体”则由11家市属医院(另包括市肿瘤、市西溪、市七、市儿童、市妇产科和市老年病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依托市级双向转诊平台在医联体内优先开展门诊、住院、检查等转诊业务。为方便群众就医,其他市级医院可根据业务需要,加入不同的医联体,参与双向转诊、技术指导、健康信息等医疗业务。
在运行模式上,医联体内成员单位的管理、专家号源、信息平台、多点执业开展、业务指导培训、慢性病管理及慢病药品供应等将逐步同质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采用更紧密的人、财、物一体化管理形式。
《实施意见》提出了目标:到今年年底前,分级诊疗体系基本建立,预约转诊占公立医院门诊就诊量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比例达到60%以上。
鼓励市级医院医生到社区多点执业
根据《实施意见》,区域医联体建立后,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医疗资源统筹管理。在医联体内,实现预约号源、慢病责任医师团队、住院床位、诊疗科目设置、医务人员和信息平台等医疗资源共享,进行统筹管理。
有序推进双向转诊。辖区居民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市级医院专家、病房床位和各类检查检验等服务,市级医院对基层上转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优先预约专家、专科门诊,优先安排检查,优先安排住院的“三优先”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下转患者积极开展延续服务。
加强医务人员柔性流动。市级医院需安排高年资医生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坐诊、会诊、查房、讲座、带教、带徒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医务人员定期到市级医院进行免费培训、进修、参加学术活动以及参与转诊病人查房等工作。同时,还鼓励市级医院医生(含退休医生)到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多点执业。
开展慢病治疗药品的统一配备。医联体内成员单位可根据辖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慢性病、常见病及相关专科药物的配备种类,并在医联体内保持相关药物的一致性。
深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医联体后,将有效促进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签约居民将更便捷地享受到优先转诊、检查和住院等服务。
目前,11家市属医院均已分别与结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并制定了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