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心急火燎跑到医院,却需要等上好半天!这样的情景,你是否经历过?孩子需要住院,却被告知没有床位,七找八托人,一番折腾后,最终为孩子找到一个加床!遇到类似场景,你我心中常会发出疑问:为什么就不能多开点病床?为什么就不能多招点儿科医生?……
而现实是,儿科医生非常紧缺,每千名儿童分不到半个医生。很多医学院的学生踏入岗位时,更愿意去成人科,分析原因,待遇低、压力大、风险高等成主因。随着全面二孩的即将到来,这种紧缺局面更显突出。
日前,国家卫计委下发通知:将利用财政经费,对相关专业医师转岗儿科医师进行培训,我省的名额大约是80人。“转岗培训”政策能拯救儿科医师吗?
走访:一天接诊6000多个孩子
近日,位于郑州龙湖外环路的郑州市儿童医院东院区。上午9:30,记者赶到医院时,该院一楼大厅内已经人群密集。“护士,我孩子发高烧,去哪个诊室?”“护士,呼吸科怎么走?”一楼门诊大厅的服务台前,络绎不绝的患儿家属向护士询问情况。
在郑州市儿童医院东三街院区,现场更繁忙,门诊一楼大厅内所有挂号窗口前,都排满了家长,大厅的候诊凳子上坐满了抱着患儿的家长,孩子的哭声,家长急促的脚步声混杂一起。
“春夏交接、夏秋交接、秋冬季节,都是传统的儿科高峰期。”郑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办公室护士长曹哲说,目前,医院三个院区每天的接诊量都很大,几乎每天都是高峰期,“三个院区加起来平均每天的接诊量为4500人次,最高峰时,日门诊量能达到6000多人次,预计入冬后患者会更多”.
“给孩子看病真是太难了,大清早就从家里往医院赶,现在还没排上号。”来自开封的张强抱着刚刚三个月大的哭闹不止的孩子在郑州儿童医院东院区二楼休息区走来走去,妻子在排号等待。“最近,天气变化大,孩子体质弱,再三小心孩子还是发烧了,在小医院治疗了两天还是高烧不退,只能跑到大医院来。”
“现在,平均每个内科医生每天的接诊量在60到80人次,有时候上午看病的人太多,下午一两点才能吃饭休息。”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主任金志鹏说,目前,郑州市儿童医院东院区重症监护室有床位35张,每天基本上有30张是有人的,偶尔还会出现转运病人太多,病床不够的情况。
数字:每千名儿童平均不到半个医生
儿科就诊紧张的并不只有郑州市儿童医院。走访中记者发现,在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市妇幼保健院、省人民医院、郑大一附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等,儿科门诊都是人满为患。
数据表明,郑州市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有632人,省妇幼保健院有儿科医生180多人、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有儿科医生50多人。在郑州市,除去这3家儿科医生较多的医院外,其他的综合医院一般只有十几人。
儿科医生紧缺已成不争的事实,而这种情况,在全国也普遍存在。《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起,新医改5年来,全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人下降到了10万人,儿科医生比例下降了1.1%.从儿科医患配比来看,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生的美国。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另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儿童专科医院只占全国总床位数的6.4%,但中国儿童人口的比例却有20%。
“我们一个大夫每天的门诊量都要超过100人,基本上是坐下后,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中午也只能抽5~10分钟吃饭。”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王伟说,由于科室人员紧张,几乎每个儿科医生都没有完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从来没休过长假,外出旅游什么的,想都不敢想”.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不仅招不到人,还面临着医生流失。”解放军153中心医院小儿科一病区主任医师杜松奎说,在综合医院,儿科因为收入低,同等工作量的儿科医生绩效低于其他科室,成为医院的包袱,部分儿科医生开始转行,“前两年,医院招儿科医生比较困难,好不容易招到几个合适的,还有一两个在岗前培训的时候就放弃了。近两年由于就业压力大,有些人会尝试儿科行业,但还是有儿科医生频繁转岗到其他成人科室。”
“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也不愿留下来,宁愿选择一些压力没那么大的科室”,王伟苦笑着说,每次给临床专业的学生上课前,都要卖力宣传儿科行业的发展前景,争取吸引更多学生选择儿科专业。
原因:活最累、挣钱少、跳槽多
“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首先得找到原因,对症下药。”业内人士表示,现有的医生培养体系中,没有儿科专业,致使儿科医生缺乏稳定的来源。责任大、劳累、收入低、风险高这四个因素是造成儿科医生难留住人的主要原因。
儿科被称之为“哑科”,给儿童看病要比大人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大部分年幼的孩子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有的孩子还不停哭闹、不配合医生,治疗难度大。这些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同样的病,花费在儿童身上的精力和工作量要比成人高好几倍。
同时,儿科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许多。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与患儿无法直接交流,风险就很大。加之家人在孩子生病时情绪急躁,出现暴力伤医的可能性更大。
“一个孩子来看病,可能有五六个家长陪着,看病的医生压力都很大。医生们经常开玩笑,去查房的时候,不用看孩子,直接看家长的表情就知道孩子的状态了。”王伟调侃道。
而金志鹏告诉记者,综合性医院中,效益最差的科室之一就有儿科。与成年病人相比,小儿用药少、检查少、住院周期短,同样的病,花费只有成年人的几分之一。科室奖金与科室创收挂钩,就造成儿科医生待遇偏低。
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儿科学专业,16年来,我国新型儿科医生培养机制一片空白。
目前,儿科医师的来源,一是各级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二是攻读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三是其他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研究生。
“儿科相对比较综合,对医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正式工作需要医生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杜松奎说,一般来说,要经过10多年的磨炼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
行动:免费培训转岗儿科医师
对于这种困窘,国家也正逐步反省并采取行动。
国家卫计委印发2015年儿科医师转岗培训方案的通知,将利用财政经费,对相关专业医师转岗儿科医师进行培训,培训后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考核,考核合格的转岗为儿科执业医师。
这项培训涉及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年将总共转岗培养1820位儿科医师。河南也在其中。
据了解,培训将遴选具备培训能力的儿童专科医院(或儿科实力强的综合医院),主要在相应的儿科专业临床科室轮转,旨在培养儿科临床技能和疾病处理能力。培训医师条件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在辖区内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已取得医师资格证(临床类别)的医师,且执业期间无重大医疗事故。
培训拟通过一年时间,使受训医师熟悉儿科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儿科临床技能,能对本学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有较详细的了解,使其具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能力和操作能力。
今年7月,国家卫计委还曾发布通知,要求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各个省辖市的儿科也要加紧自己的儿科医生力量储备,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二孩。”省卫计委副主任刘绍杰说,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儿童医疗服务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提醒:提高待遇、改善执业环境是关键
那么,“转岗培训”和“加分政策”真能解决儿科医师紧缺的困境?
对此,很多医生和业内人士并不乐观。“想要吸引人才深耕医学,尤其是儿科、急诊等,关键是要提高待遇;同时,要促进医患的互相理解,让患者的期望和医疗卫生现状尽可能相符合。”金志鹏说,国家应该改进医疗制度、改善工作环境和医患关系来招募人才,或者适当提高儿科、急诊的正规薪酬。
“国家要加强对医院的硬件投入,现在医院基本上都是自负盈亏,很多医疗设备都靠医生自己‘挣’出来,政府应相应增加医疗设施补助。”金志鹏说,还要注重软件投入,加大对儿科医生的技能培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机能尚未完善,病情瞬息万变,稍有差池便会命悬一线,因此,对医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必要的技能培训对儿科医生不可或缺。
中国医院协会儿童医院管理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也深有体会,11月7日,在河南省医院协会儿童医院(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郑州市儿童医院医联体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应邀出席的他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说,之前有数据统计,儿科医生有近20万的缺口,但根据我国特色,这20万不会短期补齐。
“我经常会说三句话: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倪鑫说,事业留人是让他们能把这份工作当事业干,感情留人是一种文化,而待遇留人,则包括财政拨款、物价体系支持等。
在采访中,还有专家表示,应该让有条件的院校尽快恢复本科儿科专业招生,并建立一定的培养激励机制,可以借鉴师范院校模式,对儿科专业学生给予一定学费减免,对参加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医学生给予特殊补贴等,引导人才向儿科专业流动。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主任王斐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促进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医疗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卫生技术人员培养以及财政收入、服务价格、医保报销、人事薪酬等相关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