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医疗技术和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带来了无限遐想。在今年由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上,一场关于慢病的移动医疗之辩,观点交锋,引人思考。在此摘录,以飨读者。
正方:是馅饼
正方一: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最大负担,巨大的患病人群占用了大部分医疗资源,其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使医保资金不堪重负。未来的慢病管理不应该仅仅依靠医院和医生,最重要的是需要患者在生活管理、运动、饮食这些方面作出改变,而这些改变是无法通过医院现有数量的医生能完全覆盖到的,必须依靠全新的手段。移动医疗就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广覆盖,且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和大数据功能的平台,使得慢病管理可以从一种愿望变成现实。
正方二:患者希望得到更好的治疗、承担更低的费用,政府也希望医保资金能覆盖更多患者,移动医疗将是实现这个需求的非常有力的武器。但是,很多人常常太过关注“工具”本身,而忽略了工具带来的体验和感受。比如,作为工具而言,微信是一个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而已,但这个工具带来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移动医疗也是如此,我相信它一定会给医院、医生和患者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和改变。
正方三:做移动医疗,我们首先要考虑到什么是刚需。从没病到患病,是一个过程,大多数人不可能知道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和变化的。有了基于移动医疗技术的健康监测设备,我们可以随时关注自己身体指标,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健康计划进行更合理的调整。所以,移动医疗的作用并不在于治疗,而在于预防,在于健康管理和教育,这就是移动医疗的刚需。
现在社会大分工趋势明显,实际上医疗也正在从原来的单打独斗迈向大分工的年代,分工越细,从患者来看,医疗越来越碎片化,从医生这边看,可能效率更高了。移动技术要实现的目的就是,做医患之间的连接器,使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好地对接,把各种细化的医疗资源组织起来,这就是移动医疗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反方:是陷阱
反方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确实使医生和患者之间多了一个交流沟通的连接通道:以前看病只能去医院找医生,有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之后,在哪儿都可以“看”医生。这样看来,确实是方便了。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前提--移动端的那一头首先得有医生。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医生在移动端跟你连接。医生每天坐门诊,几分钟就得看一位病人,从早忙到晚,他如何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在移动端跟你连着呢?在医疗资源短缺的今天,这种模式其实是难以为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移动技术不能产生新的生产力,而只是在抢夺资源的话,我认为移动医疗是一个陷阱。而且,在万众叫好、普遍乐观,资本一窝蜂涌入、争相试错的时候,移动医疗很可能会从高峰走向低谷,遍布陷阱。
反方二:移动医疗有其“阳光”的一面:技术、资本、市场。在市场有需求、资本很热衷、技术有突破等前提下,移动医疗当然是馅饼。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层面,那就是体系、制度和规范,里边有法律、有约束。缺少体系、规范的移动医疗无疑是一个巨大陷阱。
反方三:我自己做医生,在网络咨询时遇到很多困惑。有人说,大夫我腰疼。腰疼的原因非常多,要进行详细的问询和一定的检查后才能知道确切的原因,在网络咨询时我有时候很难回答,这时候我会建议对方去找当地的医生。
医疗服务要以患者为中心,医疗的本质是救死扶伤,患者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不否认医疗服务便利性和可及性的重要性,但跟患者安全相比,它们是次要的。绝大多数病症都是很复杂的,患者很难向移动端那一头的医生进行准确的描述。同样,医生也可能“胡说八道”.因此,如何确保移动医疗中医生行为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以及患者与医生的有效、准确沟通,这是关乎医疗安全的重大问题。
■链接
移动医疗的产品设计和应用场景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处长 何铁强
谈移动医疗的前景,首先需要了解当下的医疗服务模式。目前,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在不断变化,医疗服务行为的组织和提供模式也在发生变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医疗的提供实际上是资源中心化,即各种各样的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设备和专家等都集中在医院。资源越中心化,只能使距离资源最接近的人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距离资源比较远的人,他们获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就会差一些。也就是说,资源中心化和以患者为中心其实是相对的概念。现在有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叫作“去中心化”,如何让医疗服务分散到离患者更近的地方?移动医疗或者远程医疗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医疗实际上是对关键过程进行干预。患者是在走进医院的时候才开始建立医患关系,从门诊到住院,医疗行为更多地发生在医院内部。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状态并不是因为他到了医院后才确定的,没有到医院之前就已存在。同时,任何人在医院的治疗过程都是短暂的,大多数疾病带来的问题并不是在医院里就能得到解决的,之后还需要康复过程。所以,这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院前怎么能够有效地识别健康状况,在院后如何能够保证诊疗的延续性以及康复治疗的可及性。
这就是医疗提供模式发生转变时需要面对的两大问题。那么,移动互联网到底能够干什么?它的价值何在?归纳起来包括三点:
第一,信息传递。医疗行业存在着很多信息壁垒,甚至信息孤岛。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转、信息的畅通程度存在问题。移动互联网可以去突破、可以去瓦解这些壁垒。
第二,连接一切。在移动互联网,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可以根据需要,连接到医生、护士、医疗相关部门等。
第三,随时随地。移动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即如何扩展我们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移动医疗的产品设计和应用场景,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实现医疗的技术目标,使患者获得疗效。但是,这不是在医患之间短暂的连接界面上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更多的连接方式来实现。而且,目标的实现应该是可以监测和预测的。即知道采取这样的方式能实现怎样的效果。其实,很多移动医疗app的产生,都需回答一个疑问:它能带来什么产出?患者的疗效是不是得到了提高?
其二,改善医疗服务的提供模式。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更多的是在技术外围凭借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做产品设计。我们需要越过技术壁垒,与医生、护士、医疗机构交朋友、做沟通,然后去做产品设计。这样的产品设计,才能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