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来是民生领域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为什么要"三医"联动改革?实现路径是什么?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上图)。郑功成认为,目前"三医"之间不联动已成医改最大的阻碍因素,需要出台"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当前可以选取若干不同类型城市先行试点。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目前医改所谓的"痛点"到底在哪里?
郑功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或者所谓的"痛点",主要就是"三医"不联动,可以说三医不联动是影响整个医改进程的最大阻碍因素。目前的医改看起来似乎医疗改革有成绩,医保改革有成绩,医药改革也有成绩,但是三个成绩加起来你会发现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对老百姓所期盼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帮助不是太大。比如说,目前财政对居民医保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这一点老百姓是明显看得见的,但是医保改革的获得感却不是那么明显,老百姓支付的医疗成本尽管比例在下降,但是绝对数在上升。本来政府调配的资金多了,理应有更好的医疗保障结果,可事实上却没有,症结就在"三医"不联动。"三医"不联动对于公共资源、医保资源的消耗过大,而且很多是无效的消耗。不仅如此,还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比如医疗方面的医患合谋现象,医药方面价格不断上升,医药、医疗两个领域腐败行为也很普遍。所以三医不联动,对目前推进医改、建设"健康中国"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记者:那如何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呢?
郑功成:"三医联动"就要求医疗、医保、医药三者之间要统筹、协调,集中发力,找到着力点协同推进。目前的医保制度,政府对城乡居民的补贴越来越多,这个钱如何用好?这就要求医疗行为是必要且合理的,如果医院的医疗行为不能杜绝过度医疗、药价虚高、重复检查等现象,医保基金再多也会被消耗殆尽。医疗改革的核心是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到底怎么改,现在恐怕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我认为公立医院还是应该恢复它的公益性,坚决切断医生医疗行为和个人收入挂钩的链条。但是公立医院全部搞成公益性,政府财政又承受不了,所以一定要以降低公立医院的数量和比重作为前提条件。政府没有必要去包办所有的医院,只需要搞好一批公立医院,然后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现在恰恰相反,所有的公立医院几乎都在恶性膨胀,想把自己打造成为航空母舰,政府财政负担不减反增,老百姓就医则向高等级医院集中,无形成本一直在增长。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中,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到底各占多大的比重,应该要有一个规划,而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遏制公立医院的膨胀无疑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谈到医疗改革,又跟医药有关系了。药品价格现在放开了,但是如果不有效地规制,问题就十分严重。我常说失范的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邪恶,因为它会放纵人性自私自利的恶的一面,而计划经济至少会将公益摆在首位。这样说当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一定要严格规制。比如说药品要经过什么样的程序才能审批,药价的信息透明度应该更加提升,要接受社会的监督而不光是政府的监督。
记者:这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体可以从哪里着手好像也不容易?
郑功成:三个方面要能够联动,在这之上就应该还有个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要考虑国民的需求,它所需要的资源总量是可以测算出来的。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没有一个人愿意多吃药、多挨刀、多受检查,所以总消耗量我觉得是能够测算的。总量里面如何分配政府心里也要有个数,医疗、医保、医药的配置各是多少。此外,各系统内部资源同样要更有效地配置,医疗里面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比重、高等级医院和低等级医院的比重怎么定,医保里面基本保障和大病保险的不同层次结构怎么优化,医药方面基本药物如何保证、一般的药物怎么管理等等,都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所以怎么来推进?一个是"三医"要联动,二是要有顶层设计,三是这"三医"内部各自要有结构的优化。
就此春节之前我们提过一个建议,希望"三医联动"能够找若干不同类型城市进行试点,因为三医联动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几乎是不可能的,三大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它的惯性,在全国同步不太可行,甚至以省为单位试点也很难,因为内部差异太大,比如广东的珠三角跟粤东西北差距就很大。我认为以地级市、省会城市或者直辖市来推进是合适的,通过市域范围的试点找到"三医"之间的利益交错点,形成经验再加以复制,这可以说是真正加快医改步伐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记者:您刚刚讲到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但现在老百姓似乎不太信任民营医院?
郑功成:这个不信任感跟整个社会氛围有关,它是可以改造的。老百姓为什么喜欢往公立医院跑?这涉及公立医院分级诊疗制度。现在的高等级医院都是公立医院,而这些高等级医院除了看疑难杂症,又看一般的疾病,导致不断膨胀,把垄断性的医疗资源和一般性医疗资源都归集过来了。老百姓当然会觉得,一个县或者一个省就那么几家好医院,当然什么病都找你看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回到公立医院的基本定位上,医保制度要有更明确的分级诊疗制度,规定哪些病你只能在什么等级的医院看,不能说看感冒也跑到北京的协和医院去看。
分级诊疗制度的确立同时要改变另外一种现状,就是不要让人觉得低等级医院好像都是最差的医生。要根据社区诊所的定位,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要有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在社区为老百姓服务。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首次提到"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问题,养老服务业要怎样才能跟上目前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
郑功成:养老保险为居民养老提供了资金来源,但要真正保障养老水平还需要一个好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撑,政府在这方面还是做了不少事,养老床位数量到去年底超过六百万张,对比老龄化人口,还是不够的。但更为严重的是结构性问题,供需脱节,600万张床位中有300万张是空的,北京养老机构有40%以上的床位是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中国老人还是愿意住在家里,愿意在社区接受服务。既然老人有这样的习惯,就应该尊重他的意愿。所以"十三五"期间一个很重要的政策调整就应该是立足社区,尽可能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提供支持。可以在社区建设诸如托老所等配套设施,早上送过去晚上接回来,这样老人子女可以安心上班。
"十二五"里提出养老服务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现在"十三五"规划中机构已经回归到补充地位。机构养老是补充,居家养老是基础,相关的政策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