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成谣言“重灾区”?听听卫计委新闻司长怎么回应
加入日期:2017/4/18 16:04:12 查看人数: 974 作者:admin
“中国每年60万人过劳死”、 “吃大盘鸡会感染禽流感”……不少人都曾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见过类似文章,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经常让人感到疑惑,更有些人对此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前面讲得都挺好,看着跟教科书和专家说得都一样,但是等到后边,移花接木,把这个信息转下来之后,开始推销它的产品。”国家卫计委新闻司司长毛群安就认为,目前社交平台上,健康医疗领域的虚假信息占了很大数量,有些人是无意传播,有些人则是恶意传播一些不正确信息,还有一些信息受到了商业力量的误导。
近日,腾讯在其“较真沙龙”上发布了今年一季度医疗健康类谣言的十大谣言榜单。排名第一位的谣言认为疫苗不安全,中国孩子应该远离疫苗。“这则谣言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恐慌,导致他们不敢给孩子接种疫苗,让人十分痛心。” 腾讯网副总编辑李天亮在沙龙上表示。
医疗领域谣言频发:
有人恶意造谣 有人无意传谣
医疗健康领域成了虚假信息的“重灾区”,让从事多年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曾光痛心疾首。“造谣者卑鄙、传谣者可悲”,他认为,医疗领域谣言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关心健康问题,但由于大部分人不是专业人士,很容易导致虚假信息传播,“很多人看了新闻,往往觉得自己懂了,其实很多是以偏概全。”
医疗领域谣言的另一个特点是传播迅速,所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出去很远了”。曾光表示,由于虚假信息不需要论证和研究,所以产生速度快,有先发优势,可以对群众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可是正确的信息,即使是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都是慎重的,是要论证的,所以它是后发被动的。”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看来,一些虚假信息,尤其是负面为主的虚假信息之所以能得到广泛传播,是受到一种风险心理放大机制的影响。她解释说,在坏消息和好消息之间,公众会天然关注坏消息,在同样一个消息中,有好元素也有坏元素,他可能关注坏的元素。“这样导致报道坏消息的信源更受大家信赖,报道好消息的反倒被忽略了。”
在谈到谣言传播的心理动机时,马凌指出,有许多谣言的产生往往不是出于恶意,谣言的扩散是靠人际网络传播的,除了好心帮忙之外,还有拉近社交距离的作用。它是一种的社会润滑剂。“比如你的姨妈推给你一条养生的信息,完全以此为真才传给你的,这种人际网络的扩散是很难制止的。”
专业人士成立自媒体联盟辟谣
专家建议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对防范医疗健康领域的谣言,毛群安用了“任重道远”四个字来形容,他表示,打击谣言需要医疗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需要传播专家的指导,也需要媒体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家共同努力使社交平台、传统媒体能够给大家提供尽可能多的正确权威的相关信息,避免误导公众的实践发生。
去年10月,一些来自医疗领域的专家成立了医疗自媒体联盟,用该联盟创始人之一、卫计委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的话来说,联盟的宗旨在于“辟谣打天下,科普坐江山”。
在医疗自媒体联盟的推动之下,去年山东潍坊妇幼保健院的“纱布门”事件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我们要通过培养医疗自媒体,化解普通网民对医疗专业知识的误解。”刘哲峰表示,通过自媒体的工具,可以建立信息快速发布全媒体的渠道,他呼吁更多地专业人士加入到辟谣的团队中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沟通和理解”。
对于化解谣言,学界进行过大量讨论与思考。马凌认为,要化解医疗领域谣言,首先是要发展健康传播,通过健康知识的普及、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提高整体公民医疗卫生水平,特别是对医疗风险的认知,对医疗方面的常识。
在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方面,马凌指出,辟谣的同时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是谣言,还要告诉如何判断这是不是谣言。她建议,应加强辟谣力度,“谣言辟起来非常难,但做总比不做好,多做总比少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