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意向投资医疗行业,可现有的区域医疗机构配置规划却将很多人拒之门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政策倾向的转变,让众多属意投资民营医疗机构的投资人看到了发展前景,但他们更希望能有具体的优惠、倾向政策,才能打破如今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困局,真正实现通过市场调节,医疗资源优势配比的目的。
“身边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意向投资医疗行业,可现有的区域医疗机构配置规划却将很多人拒之门外。”乌市一家民营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在现有的区域规划中,每个区对于医疗机构的数量、医疗机构级别、床位数、医务人员数量都有着相应的规划,以避免医疗资源配置的重叠和遗漏,但这也恰恰成为民营医疗机构入市的瓶颈。
该负责人认为,所谓的区域规划在政府主导的同时,还应符合市场机制的调配,从改革开放至今,人们的医疗需求已呈数十倍的增长,可医疗资源的增长却屈指可数,以床位数为例,如果区域规划设定每千人应该需要两张病床,可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却是每千人需要5张病床,政府就应该调整或放开区域规划,在保证公共卫生的同时,将规划外的需求交予市场,这样才能为民营机构提供发展空间。
“在现有规定中,新近成立的民营医疗机构,要经营3年后才可纳入医保定点医院。”乌市一家专科民营医院的院长坦言,这固然是对新入医疗机构诚信和稳定的考验,但如果是非定点医疗机构,自然就没有病源,医院谈何发展。
这名院长认为,在全民皆参保的当下,社保机构应将关注和投入重点从公立医院向民营医疗机构转移,由市场和患者决定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存在,“如果仅仅由于医保的门槛和限额,牢牢制约了民营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办医、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势配比可能就只是一句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