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多点执业难解民营医院人才荒
加入日期:2014/8/7 11:22:48  查看人数: 916   作者:admin

从8月开始,北京市的医师多点执业新政开始实施。今后,北京市的医师申请多点执业,不再需要本单位出具“同意书”,只要向科室主任“打个招呼”即可。另外,多点执业地点数量不设上限,医疗机构的法人、负责人等管理人员也可多点执业。据报道,近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表示,已对2011年公布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完成修订,进一步“松绑”医师多点执业。
  新医改以来,医师多点执业试点一直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一次明确在深化医改中要“允许医师多点执业”。
  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受雇的医师是“单位人”,医疗人才很难流动。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人才主要“扎堆”在城市的大医院,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加剧了“看病难”。
  医改新政力推医师多点执业。卫生部先后于2009年和2011年下发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随即,试点在全国展开,北京也于2011年加入试点行列。当年公布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要做好多点执业的管理工作,符合条件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经注册,可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2至3个医疗机构依法开展诊疗活动。
  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有利于促进医疗人才的纵向和横向流动。既向公立医院体系内的基层、社区医院流动;又向公立医院体系外的民营医院流动。现实中,医疗人才在公立与民营体制间的横向流动难度最大,远大于公立医院体制内的纵向流动。
  眼下,人才缺乏已成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最大瓶颈。由于我国民营医院建立起步晚,难以培养出资深医师,而且受到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人才引进方面也一直处于弱势。民营医院主要以退休医生和刚毕业的医学生为主,其业务水平很难与公立医院抗衡,不利于形成多元化办医的竞争格局。
  医师多点执业,希望打破人才流动僵局,使得公立医院的技术骨干能执业于民营医院。这样就能实现人才共享,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不仅有利于民营医院的发展,也有利于促使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可是,从新政的实践效果来看,医生申请的意愿并不强,真正办理多点执业的比例很低。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可谓“叫好不叫座”。
  目前,对多点执业的审批过多,需要经过医生所在医院的批准。作为多点执业的医师,绝大部分是学科带头人或具有一技之长的专家,是公立医院的技术骨干。一般来说,公立医院的院长们都不愿意让这些技术骨干流向民营医院,因此,常常以种种理由“设卡”阻挠。
  此次北京市率先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改革,试图减少医疗人才流动的行政干预,医师多点执业不必征得所在公立医院的同意,绕开了单位的阻挠。此外,还鼓励医疗机构的法人、负责人等管理人员多点执业,以期形成“上行下效”的效果,带动多点执业的人才流动。
  客观而言,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的改革新政,使人才流动的“大门”开得更大,取消了医师所在的第一执业机构的审批,为多点执业再次“松了绑”。可是,应该看到,多点执业的单项改革,如果没有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跟进,其促进人才流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效果有限。
  在当前的体制下,医生从属于所在的公立医院,其人事、薪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与所在单位密切相关。医生的医疗实践、后续教育等也都依赖于所在医院提供的平台,医院的等级决定了医生的医疗水平和发展前途。可以说,公立医院的医生依附于现行的体制,难以成为“自由执业者”。
  而在大多数国家,医生都是“自由执业者”。以美国为例,医师以州为地域进行注册,并独立于医院之外,与医院是合作关系,可在本州内的不同医疗机构行医。为了方便民众就医,政府还规定医师必须每周到社区医院坐诊一次。医师协会负责监管医师的医疗质量,定期随访其治愈率、死亡率等,以保障居民就医的质量。除此之外,医师必须购买医疗责任保险,以减少多点执业的风险。
  此次北京市取消了多点执业的数量限制、简化审批,使医生从“单位人”向“自由执业者”又迈进一步。但要让医生成为真正的“自由执业者”,目前的改革还不够,还需加快医疗体制的配套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
  如果不解决医生对公立医院的依附,公立医院依然掌握医生科研、职称等“生杀大权”,医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自由执业者”,医疗人才充分流动就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民营医院的人才荒也就无法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