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社会办医,而今年一开年,国务院又召开常务会将推进社会办医作为今年医改的重点任务之一。紧接着国家卫计委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社会办医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也于今年7月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政策红利的释放,让投资医院的热潮升温。
现象:政策利好 社会办医潮出现
安静整洁的病房里,28岁的杨女士,正在给自己刚出生的宝宝喂奶。与许多人不同,杨女士在公立医院林立的郑州,选择到一家民营医院生产。
杨女士告诉记者:“我在的这家医院技术特别好,设施也比较齐全,比较安静,让患者感觉很舒服,像在家一样。因为我是剖腹产,这边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就4000元左右,大医院差不多1万块了。”实惠的价格、优质的技术和服务,让这家民营医院每年迎来1万多名孕产妇,床位供不应求。
郑州一家骨病医院医生张志国告诉记者,民营医院的发展也经历了泥沙俱下的过程,几年前部分民营医院打虚假广告,失去了患者对其的信任,如今这些医院已逐步被淘汰,一批技术优良、收费合理的民营医院脱颖而出。医疗市场激烈竞争,倒逼民营医院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检查费、医药费,患者得到更多实惠。
作为民营医院中的佼佼者,郑州仁济创伤显微外科医院计划在郑州东区再建一家外科医院,副院长钱聪颖说,目前虽然医院拥有200张床位,但仍供不应求,巨大的医疗需求让院方对扩大办医规模信心十足。
影响:深化医改 民营医院将占重要地位
“十二五”医改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院机构床位数和服务总量将达到20%左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的力度。记者走访发现,不仅一些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就连一些老牌的公立医院也开始频繁和民营医院进行合作。
郑州老牌公立医院郑州人民医院,近年来也抓住机遇,在和民营医院合作方面频繁布局,2013年正式托管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民营医疗机构--郑州颐和医院,成为河南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合作发展的典范。
郑州人民医院院长周玉东告诉记者:“民营医院资本通过公立医院的托管,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今后的发展,把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学科优势,能够完全展现出来。”
数据显示,医疗卫生体系是多元化的,93万个医疗机构当中真正意义上属于公立系统的只有10万个,其余80多万个是由社会主办的(约60万乡镇卫生院、17万民营医疗机构,还有社会办的美容医疗和健康体检机构等)。目前每年总诊疗量约58亿次,在这58亿次元总诊疗量中,政府主办的公立医院诊疗量18亿次,40亿次来自于各种社会医疗机构。
周玉东认为,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构建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是深化医改重要任务中的重要一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未来:民营医院迎来春天还需提高自身实力
民营医院数量占据了全省医院的“半壁江山”,统计显示,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却只占全省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3.68%,总收入占全省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仅为9.81%。大部分民营医院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在人才招聘、医疗技术等方面缺乏竞争力。
如今为民营医院发展扫清障碍的国家政策框架已基本建立。作为细化政策的第一步,省政府常务会议正在审议《河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医支持政策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控制公立医院扩张,为民营医院发展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简化审批流程,河南省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会长王新生说:“我对民营医院未来10年的发展充满信心,我觉得未来10年、20年一定是民营医院的天下。”
而在民营医院发展的新一轮大潮中要想站稳脚跟,除了有政策红利,还需民营医院自身提高服务,走规范化、品牌化和集团化发展道路,王新生向记者表示:“未来3~5年,对医院行为的监督、监察、规范,将越来越严,所以不规范的医院或者规模小的医院就可能被淘汰。医院要想走得长远,必须在人才的培养、服务的改善、医疗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下功夫。另外,作为医院一定要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通过集团化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及共享医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