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2014年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蓝皮书
加入日期:2014/10/15 16:40:25  查看人数: 1024   作者:admin

 2014年10月15日,由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4)》指出,民营医院回报率高于公立医院,连锁专科医院投资回报较高,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前期公立医院仍然是选择重点。
  通过比较不同经济性质医院的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以发现民营医院不管是从利润率还是从ROE来说,都明显高于国有和集体经济体性质的医院。所以可以推测,在我国医院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民营医院的回报率还是较高的。
  目前,民营医院还不具备和公立医院直接竞争的实力。所以,社会资本进入我国医疗行业,前期公立医院仍然是投资重点。如果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后,能够从内部解决公立医院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投资回报率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下面是改制后的公立医院提高内部效益的“三个抓手”:
  使用管理会计 分层优化病人结构
  医院可以通过管理会计,计算各临床一线科室的损益(P&L)。为了使医院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可以把P&L较高的科室作为投入的侧重点。但是如果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优势,医院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化和现代财务体系。
  降低药品和耗材采购成本
  医院作为行业的最终采购者,如能充分利用其议价能力,减少药品和耗材成本,利润率将会改善。
  积极运作资本
  在总额预付制下,积极进行资本运作有利于增强医院的现金回报。
  连锁专科医院投资回报较高
  报告称,专科医院是我国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市场空间。另外,相比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提供的诊疗服务范围较为专注,医疗流程也相对简单,更易于实现标准化,从而相对降低了对医疗专家的依赖程度,进入门槛较低,是更适合社会资本进入的领域。
  在社会资本的助力下,专科医院可以实现连锁扩张。一方面,便利性是居民就医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特别是对于常见病而言。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地理位置的可及性是城市居民选择就诊单位的首要原因,占据了约50%的原因构成,而连锁化的发展模式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网络化医疗服务机构,方便患者就医。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连锁品牌,能够增强品牌的辨别度、认可度,有利于塑造医疗服务品牌价值。对于社会资本而言,通过集团统一采购,增强了议价能力,规模效应显著提高,同时,连锁专科医院标准化程度高,集团管控优势也较为明显,最终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回报。

  优秀民营医院以新建为主
  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如何?何种方式投资民营医院更高效?如何做好民营医院的经营管理?一直是各方关心的问题。本年度蓝皮书通过对2013~2014年民营医院生存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在民营医院迅速发展表象之下,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难与公立医院分庭抗礼,并指出目前优质民营医院规模不大且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新增医院中公立医院改制的比重在持续增加,民营医院投资主体正在进入多元化时代等问题。


  蓝皮书根据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和香港《医院观察》杂志联合发布的2013年“中国民营医院竞争力100强”名单对优质民营医院进行分析。
  在百强民营医院中,大多数医院为原创型医院,其中2012年为64家,2013年下降到59家,反映出由公立医院改制而来的优质民营医院在增加。说明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且跃居在百强中。国务院2012年印发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可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适度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促进公立医院合理布局,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可以预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改制型医院进入百强民营医院行列。
  总体来说,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刺激下,社会资本竞相进入医疗产业。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民营医院尚处于弱势和边缘化地位,这与民营医院自身的小散乱是分不开的,也与部分民营医院信誉度差、美誉度差有密切关系。但我们对民营医疗市场仍需要清醒的认识。
  三类企业对医疗投资最感兴趣
  《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4)》指出,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或医院管理公司、医药企业、专业投资机构三类企业对医疗投资最感兴趣,应对投资主体在源头上进行有效监管。
  报告指出,在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刺激下,社会掀起来了民营医院投资热,社会资本竞相进入医疗产业,但是能成功的资本并不多见。目前对投资医疗比较感兴趣的有三类企业:
  一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或医院管理公司。这类企业实力雄厚,投资医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整合产业链资源,通过资源的集聚整合产生效益,因而医院本身是否盈利并不是其关注的重点。同时由于其国有背景和与政府的关系,更容易拿下优质的公立医院资源。
  二是医药企业。这类企业投资医院更多出于产业链整合的战略目的,就其投资的医院而言,盈利不是它们的第一目的。三是专业投资机构。这类机构可分为风险投资机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将募集的资金投入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而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中,在企业不断成熟之后,通过上市、收购兼并和股权转让等方式获得超额利润。通常VC会投资于企业创办初期,投资资金较小,风险较大,回报率较高。私募股权投资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而获利。PE投资于企业成熟期,资金相对较大,风险相对较小,回报率相对较低。无论是VC还是PE,这类资本均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因而更关注回报率更高的民营专科医院以及高端医疗机构,这类资本的主业集中,盈利模式清晰且容易复制。
  报告分析,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兴起,医疗地产、养老地产等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这类投资者以房地产投资者和保险机构为代表。养老地产实现了品质地产和优良健康管家服务的有机结合,从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到日常起居呵护,增加设施设备和精心打造专业管理团队。养老地产包括保险资金推出的升级版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把养老地产视作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等。医疗房地产属于商业房地产中较特殊的类别,在国外比较多见,而国内较少。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增加、人们对保健关注度上扬等因素带动医疗领域发展,医疗地产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有医改政策明确提出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资本投资非营利性医院,但对资本的来源以及属性并没有进行界定。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已并购有医院业务的上市公司已达数十家。这部分上市公司在对医院进行投资时,有的直接投资了营利性医院,有的仍然投资非营利性医院,或者在投资非营利性医院后迅速将其转变为营利性。资本的天性是为了逐利,也就是说,投资必须“有利可图”,上市公司尤其如此。投资营利性医院可以完全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通过医疗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对医疗供求进行调整。非营利性医院则与营利性医院不同,非营利性医院并非不能盈利,然而盈利绝对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目的,目的的纯粹性与手段的市场化难以统一,使得医院的非营利性与资本的逐利天性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的逻辑悖论。
  从投资医院的上市公司来看,多数公司为医药企业,其投资医院的目的多为达到产业链下游的延伸,补充其药品盈利能力的下降。在目前国内药品销售市场上,医院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医院这一渠道对药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随着新医改政策对药品价格管理愈来愈趋于严格,药品的利润空间被一再挤压,这使得许多药企开始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将医院作为其目标,开始积极布局投资医院。
  引入社会资本将激活非公立医院行业的活力,与公立医院形成良性竞争,打破其垄断地位。而非营利性医院的公益责任如何保障?医院投资主体的改变会对医院属性、盈利模式带来根本的变化,如果不对投资主体在源头上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仅关注最终的结果,势必会带来“挂羊头卖狗肉”等行为。因为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没有动力为了履行公益责任而长期承担偏低甚至难以回收的投资回报率。
  如果不对逐利性资本投资非营利性医院进行有效监管和制度约束,将使得被投资的非营利性医院既享用了政府对于非营利性医院在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扶持,又在实际上并没有以公益性为基本目标或者长期目标,仅仅在短期以持有为目的,谋求在更长的时期内寻找机遇以实现其盈利目的。从长远来看,仍然只是非营利性医院的“伪发展”:医院在经济上发展了,而其公益性被损害,最终损害公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