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各类互联网应用开始抢占移动手机终端应用商店时,“资源”与“用户”就已成为各家互联网开发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用户基数”对其如同“咽喉”一般,是其生命线延伸下去的重要指标。但笔者从前段时间流行的“脸萌”、“足迹”这类一夜爆红,拥有无数“粉丝”但却又火速降温的超轻量级娱乐应用来看,“用户”固然重要,但黏住用户的手段,才是真正推动它们能够持续推广的源动力。
抢占市场,离不开的用户才是最忠实的用户
目前,对于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来说,“交通”+“医疗”是横亘在人们头上绕不开的两座大山。于是“uber”“滴滴”“快的”“嘟嘟巴士”等等一系列打车软件、接送应用迅速的在市场出现,在拥堵的一二线城市,消费者们在交通问题上迅速的开始接受,并挑选。当它们比拼着资本,比拼着优惠,用各种“出血镇痛”的方式疯狂的发展用户时。另一块市场,却安静的如一滩静湖,偶有涟漪,却无波浪,这就是“移动医疗”!
为什么“移动医疗”的市场发展远远比不上“交通”市场?就是因为既缺少一个“黏”字,还缺少一个“管”字。在移动端的app应用大多看到的是“运动养生”“孕婴养生”之类,偶尔有像“春雨医生”这类专注轻问诊的app,在用户认知度上也实在无法与那些“滴滴”“uber”相提并论。而在线上市场,单就“网络医院”这块,目前市场上看到的,除了广东二院的“网络医院”之外,几乎很少再有看到新的竞争对手出现。但单纯以患者回流作为其建设目的的“网络医院”耗费的成本过大、受到的局限更多,能否持续性的得到发展,还两说。如果“网络医院”仅仅将目标放在患者的二次就诊和引流上,那终究是没有黏性的,用户的市场终究会选择可持久便捷的“轻医院”模式。
移动医疗做“精”,还要做“全”!
新模式的开发,需要换位思考。做移动医疗涉及到的是健康问题,尤为重要。从患者的角度,医院的角度复合式考虑,才能真正将互联网医疗的窘境打破。笔者曾经多次去尝试熟悉和了解互联网医疗这块领域,对多家此类开发应用的公司做过比较,其中也对“网络医院”和移动健康app做过一些测评。同时做“线上健康管理平台”、移动端app“健康小屋”、“网络医院”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模式”的科技类开发公司,目前只看到深圳佑康健康管理股份这一家公司在做这样的事情。
单一性的专注某项功能,对患者及企业来说利弊共存。打个比方,患者走进一家实体医院,从导医到挂号再到分诊台,最后排队就诊,会是一个非常冗长繁杂的功能。一号难求,漫长的等待,最后却极为短暂的就诊过程,这是目前三甲或大型公立医院存在的普遍现状。那么如何打破这一现状呢?在线上平台来讲,预约挂号可以通过“挂号网”实现,在线手机“轻问诊”可以通过“春雨医生”来实现,但要将“诊前+诊中+诊后”统一起来,它们的功能明显后力不足。在小病来说,患者可以手机端寻求帮助。去实体医院,又需要通过另一个平台或移动端应用实现。操作反复,就培养用户的忠诚度来说,这样的方式明显欠缺过甚。那么既做“精”又做全,必然是今后做互联网医疗必须正视的问题。
什么都做,什么都做好。难,但并非不能实现。
上文提到的深圳佑康,目前在线上平台拥有“佑康健康管理平台”,在手机移动端有“健康小屋”app,在协助实体医院上,拥有开发完成的“网络医院”,在服务模式上来说,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模式,来打通患者便捷问医的壁垒。
这可能是什么都在做的“典型”,但如何做好,怎么样做,需要来关注。首先,佑康将四个层面的通道打通,在平台,app,网络医院模式上均可以实现预约挂号,诊前导医,在线视频或文字问诊。将患者的健康问题,放到触手可及的位置。在平台层面,这样的通道模式可以通过单一身份认证来实现,通过云端记录上传,患者可以及时的记录,而通过平台的签约医生可以及时监测到患者用户的情况,提出健康建议。app层面,简单便捷的预约挂号模式+疾病自查功能+寻医问诊功能结合,可融性的并联模式专注患者的便捷。“网络医院”层面,降低医院的建设成本,既可以帮助患者便捷就医,于医院而言,在增加医院盈利通道的同时,帮助患者二次回流。患者可以寻找熟悉的线下医生。医生可以线上辅助患者管理病情。对向的沟通,降低了时间成本,却提高了就医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
当然,佑康目前开发的功能模块并不局限于这几点,做“精”做“全”只是佑康目前在互联网医疗布局的开端,在目前上线的几项基础业务上看,已经完成。同时在医院,医生的资开发上,佑康已经签约近千家医院,拥有上万名医生入驻。这无疑是在资源层面上的市场先机抢占。
互联网医疗:需要百花齐放还是只花独绽?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并不需要五到十年这样的公认迭代过程。或许在未来的3-5年内,就会有大批的拥有竞争力的科技类开发公司进入,或许它们会留下,或许它们会离开。对患者而言,这是福音,大时代总会到来,互联网医疗百花齐放的那一天,并不遥远,只花独绽的那一时也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