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复旦版2014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发布,除了和往年一样发布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最佳医院专科汇总排行榜等榜单外,今年最大的亮点是首度发布《中国七大区专科声誉排行榜》和《中国七大区综合实力排行榜》。分大区对医院进行排名,有更多医院进入到民众和患者的视野,排行榜对患者就医的区域性引导作用得到加强。
全国医院哪家强?若无统一标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靠患者自己打听,得到的信息难免混杂,将导致患者看病“四处抓瞎”,既花了钱,又治不好病,还可能上当受骗。有了全国医院排行榜,外出看病就可按图索骥,直奔“最好”而去,不走中间弯路,不但省钱,还不耽搁病情。
但都照这个榜单看病,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一致的榜单,将导致一致的行动,患者步调趋同,在几家上榜医院里打转,虽名医就在身边,但未必能够看上病,即使得到了最佳诊疗,但就医感受也许“最糟”。
全国医院一张榜,还可能产生误导。以某个省会城市为例,若只有当地的“头名”上榜,第二、第三名就可能引不起重视,榜单如此“掐尖”,只有“非上即下”的二元划分,忽视了医院医疗能力的复杂性与多面性,难免脱离客观事实。若患者完全“照单行事”,指不定良医就在眼前,患者仍舍近求远地扎堆看病。
就一个区域而言,上榜医院固然在当地属于一流,但没上榜的医院,未必就与之存在多大的差距,也许不过是名额有限而已,榜单让他们“名落孙山”,放在全局角度或许无可厚非,但放在局部来看,就显得有些绝对。
可见,要想让医院排行榜发挥好“看病指南”的作用,则应该让排行榜尽量接近基层,并且越接近基层,就越与患者的看病习惯相符,也越能产生实质性的引导作用。以此来看,此排行榜若立足全国,难免粗糙了些,把掐走的“尖子”放回当地,与当地医院进行比较,就医指南的作用才能具体地显现出来。看来,今年增加了区域性排行榜是一大进步,这有助于分流患者。但若想让这种指导更为细致,让患者得到进一步的细分,则榜单也要相应做得更细些。
此外,用医院排行榜来引导患者是一方面,榜单更大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引导投入和医疗资源的分配上。假如上榜医院总是局限于大城市,我们就应该检讨,医疗资源均衡分配以及重心下移等工作可能做得不够好,总是那些“尖子生”,基层或边远地区走不出一匹“黑马”,患者集中看病现象就难以改变。